传递温暖的力量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精品荟萃 > 镇街策划 > 龙江专题 > 月圆中秋龙江韵 > 两龙文化 >
精彩专题,一览无穷

热门查看

两龙文化,从桑蚕养殖开始(4)


  桑基鱼塘经营的高效回报促进了顺德经济的发展,顺德因而跃为名副其实的“岭南壮县”,也赢得了“南国丝都”的美誉。

  (三)成功经验

  桑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独有的生产经营方式,它是桑园围内两龙等先民长期与洪、涝等灾害的斗争实践中,通过修筑堤围,开发与改造低洼和河难土地,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逐步发展起来的基塘农业生态系统。而在它的发展和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一度得到珠江三角洲许多地方的普及和推广。

  因地制宜的基水地改造——两龙原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河涌纵横、地势低洼,历史上曾经是水来浸漫,水去难消的低涝之地。所以,自北宋修筑桑园围的1000多年来,两龙的水利建设基本未有停止过。粗略伸算,从明初迨至清末,两龙在水利建设中搬挖的泥方就逾1000万立方米。而先民在历代水利建设中,结合堤围修筑,将低地、洼地的泥土除了筑堤,余土还用来培基,形成基塘。特别是清代,两龙所改造的数万亩桑基鱼塘中,部份属于“弃田种桑”之外,其中不少是由田地、洼地深挖改造而成。由于桑基鱼塘高效的经济收入为堤围修筑提供了资金来源,堤围却为桑基鱼塘提供了水利保障。外可御洪水,内可除渍涝,又可为堤围提供大量泥土,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就这样,先民把水利建设与基塘改造相结合,进行“叠土为基,堵堑为塘”, 因地制宜地把大量未开发的坦地、洼地、滩涂改造成高效的桑基鱼塘基水地。

  宗族力量的作用——历史上的两龙,本来是一个移民社会,先民大多数来自中原。特别在南宋以来,出现了北人南迁的高潮,到了数百年后的明清时期,人口有了相当的发展。随着社会的稳定,一些南迁人的后裔在经济上有了一定的积累,也在儒学、理学为主流的思想映响下,于是广建祠堂。祠堂的内涵丰富,除了祀典先人、慎终追远,其宗族活动和宗族办公场所也在祠堂之内。此外,祠堂还是一族人“公堂”的所在地。公堂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 ,它整合一族人的力量去从事商业、金融业以及土地开发等经营活动。在土地的开发中,公堂有能力分派和发动本族的男丁对一些滩涂、洼地、坦地结合水利工程进行整治开发,解决了个体人单力薄的困难。公堂还有雄厚的实力去承担土地开发的风险,开发成功的土地,成为公堂的族产。这些宗族物业,宗族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其土地出租时,是以族人为优先对象,对一些确有困难的租户,公堂还有能力发放一些低息贷款作启动资金,使租户尽快投入正常生产。

  其实,公堂在众多投资项目中,土地开发往往是首选的,因为一次性开发可成永久性物业。土地的不断扩展、升值,使公堂的物业资产不断滚大,祖尝不断丰廪,于是,又有新的资金去开发新的土地,成为良性循环,产生了一种永恒的滚动力。

  事实上,在清代两龙不少望族、大族的公堂,除了在本乡拓垦耕地以外,还在珠江口围垦沙田,据不完全统计,到解放前夕,两龙在珠江口的番禺、中山、新会等地垦植的沙田达五万多亩。

  可以说,明清时期,两龙桑基鱼塘的开发,对荒地、洼地的改造与高效利用、对水利建设发展,宗族力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集约化与专业化的推进——桑基鱼塘的经营,需要投入较多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初时,对一般的个体小农户来说,只能组织全家老、弱、妇女参与,分工合作。但对某些农活,如冬耕、干塘、刮鱼、踢箔、蚕熟、箝茧等需集中较多劳动力参与的劳作,大都是农户之间彼此帮助,互相支持,并形成了一种传统习惯,去调挤和解决急时劳动力不足的困难。

  这种劳动力互助形式,整合和解决了农户之间劳动力的不足,而家庭成员的参加劳动既是对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也直接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

  但在清代开始,随着耕地大量开发和拓展,小农经济逐步不适应社会大生产的需要,在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于是出现了土地集约,更出现了“一田二主”的租赁关系。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劳动力的雇佣,使两龙派生出了劳动市场(荐人馆),育蚕的专业化又摧生了两龙大量的桑市、茧市、丝市。

  应该说,生产的分离导至专业化生产的出现,不但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又是把桑基鱼塘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里程。

  (四)科学技术的进步

  “桑蚕种养”与“涵养池鱼”在两龙持续了1000多年。而这1000多年中,也是两龙桑基鱼塘的经营不断发展、生产手段改进,生产工艺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

  浴水孵化——从明代开始,两龙人创造了浴水法孵化蚕种的技术。它比江淅传统浸酸法有了明显的进步。浴水法是以生熟水(又称阴阳水)拌和,以适当的时间把蚕卵放入水中快浴,使蚕卵受刺激而加快发育孵化。这种方法不但增强了幼蚕的免疫力,减少了病害,还缩短了孵化周期,使两龙原有的“一年五熟”(屈大均《广东新语》)增至“蚕七熟,润则八熟”。(《粤中蚕桑刍言》)因而两龙的蚕种制作也一度蜚声国内,鼎盛时有蚕种养殖专业户近400家。

  花簇(蚕箔)使用——花簇是珠江三角洲特有的结茧农具,根据岭南地方气候潮湿带来蚕茧霉烂设计而成。花簇通风、透气、散湿、易洗、易干,在珠江三角洲两龙最早使用,而且逐步普及到岭南其它育蚕地区。

  “桑、蚕、鱼、猪”养殖——桑、蚕、鱼、猪的连环性生产形式,两龙在清代就开始了。它是集约生产后由原桑基鱼塘而创新的经营方式。民初的《岭南蚕桑手则》载:“顺德地方足食有方……皆仰人家之种桑、养蚕、养猪和养鱼”。这种“桑、蚕、猪、鱼”四者连环性生产新体系,两龙于晚清及民国时已十分普遍。

  立体养殖技术的推广——两龙“涵养池鱼”的历史悠久。而且在不断生产实践中创出一系列养殖技术,其中而较有代表性的是立体混养的技术推广。

  立体混养是指鲩、鲢、鳙、鲮四大家鱼的科学养殖。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说;“凡池一亩,畜鲩三十,鲢百二十,鳙五十,土鲮千,日投草三十斤,鲩食之,鳙、鲢不食,或食草之胶液,或鲩之粪, 亦可肥也”。其实,不同肥度、不同饲料种类、水质、水深的鱼塘有不同的混养比例和方法,主要是考虑混养鱼类在养殖时被此之间互相消长,也根据投放的饲料、鱼塘的环境等因素去决定混养品种和数目。

  机械缫丝的普及——明代以前缫丝还是使用手缫机,手缫要两人配合操作。到了清代,开始有了脚踏缫丝机,脚缫操作一人可以完成,到了清末时期,机器缫丝出现。

  继南海陈启源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第一间机器缫丝厂在西樵简村问世后,到两年后的1874年,顺德第一间机器缫丝厂也由两龙人温子绍在龙山陈涌开办。由于机器缫丝厂其复式的工艺技术所生产的蚕丝质量好,产量高、成本低,优势明显,因而很快得到普及。到光绪年初的数十年间,顺德境内开设的机器缫丝厂达50多家。机器缫丝厂的大量开业,它不但是两龙桑基鱼塘推向集约化、专业化规模生产的转折点,同时创造了妇女就业机会,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从而促进蚕茧加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顺德城市网首页
分享到: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戏说两龙文化 >
知识产权声明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网络违法罪 安网 举报有奖 网络违法罪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粤ICP备13003604号

粤公网安备 44060602000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