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温暖的力量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精品荟萃 > 镇街策划 > 龙江专题 > 月圆中秋龙江韵 > 两龙文化 >
精彩专题,一览无穷

热门查看

两龙文化,从桑蚕养殖开始(3)


四、农业科学的发展

  (一)养鱼、种桑的发祥

  两龙是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主要发祥地,而历史上桑基鱼塘的成功,为广府、为岭南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和养鱼三者之间的连环生产体系。是利用桑叶饲蚕,蚕沙(蚕粪)落塘作饲料,塘坭戽上基面作桑肥,做到循环利用的科学和自然生态的农业经营方式。注:(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派出专家来到珠江三角洲考察,认为桑基鱼塘是一种“循环利用的科学和自然生态农业经营方式”。)

  据历史记载,珠江三角洲早在二千年前的两汉期间,就已有种桑、饲蚕和丝织生产记录。唐代,种桑育蚕生产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北魏《水经注》记述,当时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已出现了“高则桑土、下则沃衍”,“田稻再熟、桑蚕五收”的情景了。

  不过当时桑地面积估计不会很大,也较为分散。

  然而,随着岭南对外贸易的发展,广州市舶司的设立,外国及各地商人都相继来广州贸易,贩运绢丝,使蚕桑业的生产逐步得到发展。

  从两龙的地理发育看来,养鱼可能比种桑更早,因为这里在汉代前已形成了不少沼泽,于是围海筑塘,“堵河筑堰养鱼”有可能在这个时期出现。直至近代,我们从一些鱼塘的塘底中还发现过有粗大的树干,当地群众称为“沉柴”,也在鱼塘中发现过海船残骸,这都说明这里过去是由沼泽或河海筑堰而成的鱼塘。在当时,由于地势低洼,水患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先民在生产实践中,因地制宜地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将泥土复于四周为基,这种“凿池蓄鱼”的农田建设,既可收到地尽其利,又可收到降底地下水位,有利于生产的目的。

  由此看来,两龙种桑养鱼的出现,应在宋代之前,而宋代则是两龙桑基鱼塘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北宋徽宗年间,修筑成规模宏大的“桑园围”。虽然文献没有详述围内桑地的生产情况,但既以“桑园”作为命名看来,在未筑堤围前,甘竹、两龙等地应占有一定比例的桑地。接着从南宋迄明的200年间,两龙又经历了中原人口南迁,随着人口繁衍,劳动力增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加快了基塘与水利的建设。

  据明万历《广东通志》载:“永乐四年…..龙江、龙山两堡土蚕丝税银每担六钱,当纳银二十五两”。这就说明,这个时期两龙生产的土丝已成为朝廷赋税的基本税源,如果按照数字伸算,当时两龙每年生产蚕丝约有5000多斤。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珠江三角洲爆发了黄萧养起义,当起义队伍围攻龙江时,龙江人“遂于东海口借木桩以为阻,次将南畔、新开、石龟等涌口填塞,积水作城一道;又于沿村鱼塘疏通作水城二道,以作防守”。(《龙江乡志》)从这段文字记载看来,说明当时龙江沿村已是鱼塘毗连分布,稍作疏通,便可连成一片。

  当然,其时两龙的耕地面积远未有今天广袤,因为大量的沙、海、塱、堑等洼地还未得到开发,除了有一定比例的稻田之外,其余也并不尽是桑基鱼塘。我们从两龙过去的一些耕地曾有过三稔基、荔枝基、龙眼基、九株龙眼树等称谓看来,说明当年两龙应有过果基鱼塘的生产布局。其实,在明代,龙江人仍把旧蒜头、大薯列为特产。谚云:“龙江三件宝,蒜头、大薯、禾杆草”。的确,明代南畔一带(又称沙田),不少人是以种植大蒜为业的,隔海在明末时则以种植大薯驰名。

  (二)桑基鱼塘的全面推进

  两龙桑基鱼塘连环生产体系的全面推进,是在明中叶开始,其中分为两个历史阶段。

  明中叶以来,远在欧洲的葡萄牙人航海技术发展很快,他们不远万里,以航船来到南中国,并乘机“租”占了澳门,由此开通了往里斯本等欧洲各国新的“海上丝绸之路”,把华南地区的蚕丝,粮食、茶叶、陶瓷等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随着蚕丝的需求大增,丝绸价格出现飚升,于是,桑基鱼塘的经营产生了丰厚利源。对当时种桑育蚕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算过这样的一笔经济账;“桑时一月一摘,摘而复生,月可得叶五百斤,蚕吃之得丝四斤,家有十亩之地,以桑以蚕,既可充十口之食矣”。利益趋之,珠江三角洲由此掀起了一轮弃果种桑、废稻树桑的热潮。而在这一热潮中,顺德的两龙、甘竹以及南海的九江行动最快,把原有的果基、菜基改植桑树,使原来的果基鱼塘、菜基鱼塘变成了桑基鱼塘。到了明未,桑园围内的两龙、甘竹、九江等地的桑基鱼塘有了大幅度增长,而且连成一气,蔚为大观。

  对此,清代的《雷塘庵主弟子记》有如下的一段记述;“…..顺德县界之桑园围地方周回百余里,居民数十万,田地一千余顷,种植桑树以饲春蚕,诚粤东农桑之沃壤也”。

  清初,随着社会与政治的基本稳定,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农业生产也得到复苏。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封闭了福建漳州、浙江淀海和江苏云台山等港口,广州便成为了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外国及国内商人集中广州从事贸易,竞购生丝和丝织品,使珠江三角洲的丝价又一度扬升。丝价的扬升,为珠江三角洲蚕桑经营又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在利益的驱动下,再次掀起种桑育蚕的新高潮。

  当时,两龙的果基、菜基早已改为桑基了。不过,在这机遇中两龙却出现了一场“弃田种桑”、“弃田筑塘”的大行动,人们除了把田地改为桑地,还把低洼的田地深挖成鱼塘。本来,两龙就有过把洼地深挖成塘的传统,而在清代,两龙人却果断、彻底地把所有田地也挖为鱼塘。据嘉庆年间的《龙山乡志》说,龙山过去是“乡田倍于塘,近以田入歉薄,皆弃田筑塘,故村田不及百顷”。这样,又经过数十年不断的“弃田筑塘”改造,到了道光年间,原有的百顷田地也不复存在,龙山已出现“民舍外皆塘”。(《龙山乡志》)而龙江也从“旧原有田,今皆变为基塘”, 而“乡无耕稼”了。(《龙江乡志》)

  就是说,以种桑、育蚕、养鱼相结合这一自然生态有机结合的经营方式,在两龙已经全面实现。

  对当年两龙的桑基鱼塘生产情况,晚清诗人张琳在其一阙《龙江竹枝词》中有过生动的描述;“剥茧茅寮在水边,柔桑墙外绿含烟,鱼蚕毕竟收成好,十亩基塘胜种田”。

  在这一历史性变革中,顺德除了两龙、甘竹,还有沙滘、勒流、杏坛、均安、桂州等乡、堡也积极参与了弃田种桑行动,使顺德桑基鱼塘经济作物地区有了大幅度的扩展,成为国内三大蚕丝产地之一。鸦片战争后,蚕丝的应用更为广泛,价格再创出了历史新高。蚕桑经营已“十倍禾稼”,并出现了“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返”,(清.咸丰《顺德县志》)的历史繁荣。

顺德城市网首页
分享到: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戏说两龙文化 >
知识产权声明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网络违法罪 安网 举报有奖 网络违法罪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粤ICP备13003604号

粤公网安备 44060602000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