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温暖的力量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精品荟萃 > 镇街策划 > 龙江专题 > 月圆中秋龙江韵 > 两龙文化 >
精彩专题,一览无穷

热门查看

两龙文化,从桑蚕养殖开始(2)



三、地理环境与历史渊源

  (一)地理环境

  龙江位于顺德西陲,珠江三角洲腹地。

  珠江三角洲原是海岛罗列的溺谷海湾由泥沙冲积而成的水乡平原。清咸丰《顺德县志》说:“昔者五岭以南皆大海耳,渐为洲岛,渐为乡井,民亦藩然。”颇能科学地概括了顺德乃至珠江三角洲形成的基本过程。

  上世纪70年代前,在龙江锦屏山麓、龙山排沙云关都发现过一些海蚀平台,当地群众称这些岩石中的穴洞为竹篙窿,其实是沿海孤岛岩石长期受海浪冲击而成的海蚀穴洞。地质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一万年前,珠江海门的滨线还在今天的三水思贤滘之间,那时南海的咸潮可直抵羚羊峡和北江的飞来峡口。但随着珠江泥沙的冲积,珠江三角洲的沼泽、平原渐为形成,海洋的滨线也不断向东南推进。

  2006年考古工作者在高明古椰村发现了一处距今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在出土的大量文化遗存中,其中有一些红树根茎纤维,由此推断,在4000多年前,珠江三角洲的海滨线已推进至高明的古椰一带。

  2008年,龙江在开展文物普查中,在左滩村麻祖岗发现了一处文化遗址,经初步挖掘出土了不少细石器、夹沙绳纹陶器、夔纹陶器、陶制网坠等文化标本,经专家鉴定为3500年前新石器末期的文化遗存。这就说明,在3500多年前的商代早期,珠江三角洲的滨线又推到了甘竹滩一线,这里已存在一个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的原始部落,他们繁衍生息,开创历史文明。

  (二)渊源悠远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粤地初开,始建郡县。也随着广西兴安灵渠的开凿,沟通了长江与珠江流域的航运,为珠江三角洲融入了中原文化、融入了中原农耕文明,特别是“金铁田器”的南传,加快了珠江三角洲农业的开发。

  从汉代开始,随着地貌的发育和农业生产的开发和独特的水运条件,对龙江的文化和思想领域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有道教色彩的紫云阁,已“见名于汉晋年间”。(《龙江乡志》)唐代,耕地激积的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当时龙江人口、文化、交通和社会都有了新的发展。龙山的大岗墟,已出现了“四方商贾云集”(《龙山乡志》)的商业繁荣。龙江又于“开元年间建国明寺”。(《龙江乡志》)此外,从唐初开始,就有中原人士入籍龙江的记录。《龙江乡志》载:“区恺,上思田州宣抚元帅,因避武后乱迁龙江”。“陈竟,字常卿,原籍江西太和,任广东提刑副使,后迁居龙江”。“薛启,字继禹,唐末为广州博士,后迁龙江居住”。

  由于士人的不断迁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龙江于唐代就出现有功名人物和出仕为官的人物。《龙江乡志》载:“区信,开元年间任江西湖东道按察采访处置使”。区信同时又是“龙江得进士功名和出仕为官之始者”。(《龙江区氏族谱序》)

  依此可见,唐代开始,随着陆地不断发育,农业生产与航运条件的不断改善,出现了中原思想文化与士人南移,儒、道、释等各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思潮已影响到两龙,使龙江的思想文化发展进入了观念形态的层面。

  (三)沧桑岁月

  从唐代开始,随着社会的相对稳定,加上李唐政权又在岭南推行了租庸相配套的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对土地开发的积极性。但是,当时珠江三角洲尚未发育完成,人们除了在山边开垦辟垌田之外,也只能在沼泽的高地上种植潮田。潮田是靠潮水上涨灌溉,但在每年雨季后,珠江发生洪水,往往淹没农作物。正如《龙山乡志》说,当时居民为避“潦水岁为患,民依高阜而居”。可见洪水对潮田耕作的威胁严重。为了保产,当时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在耕地的边缘用泥土修筑成一些分散、矮小的土堤,称私基,使潮田无恶岁,以达到保产目的。

  宋代是珠江三角洲冲积更趋成熟时期,到处浮露出大片大片的坦地。这些坦地都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加上珠江三角洲优秀的自然气候环境,更显示出对发展农业经济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在宋代之前,北方连年混战,使中原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而珠江三角洲远离中原,获得长期的和平稳定,在战火蹂躏和战乱压迫下,中原出现了大批农耕男女向南迁徙,纷纷到珠江三角洲落户。人口的南移,为珠江三角洲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

  人口的急速发展使原有的高地不足耕垦,需要开垦更大的耕作面积去增加粮食生产,但大片低洼的土地长期受洪水淹浸,收成不但不可靠,而且对居民的生命财产也受到严重威胁。

  在宋代,也随着珠江泥沙的冲积,珠江水系的水文发生了变化,在甘竹滩西北上游一带,洪潦一至,灾害出现。《桑园围志》说:“鼎安一带,每遇潦涨,(出现)怀山荡荡,万顷无垠”的情景。

  宋太平兴国七年后的10多年间,珠江流域连年暴雨,使珠江下游多次出现洪水浸淹耕地的状况,大灾过后,人们痛定思痛,一呼百诺,组织起来,修筑堤围。从北宋崇宁年间(1102年)开始,龙山、龙江、甘竹人在当时广南路安抚使张朝栋的主持下,与官山、九江、河清、海舟、太平、简村、沙头等地群众团结一致,修筑成当时珠江三角洲规模最大的桑园围。桑园围“上自丰滘、下至狐狸、以迄甘竹、东绕龙江,下至三水,周数十里”。(《桑园围志》)全长14700丈,保护围内面积221平方公里。

  桑园围的修筑,不但实现保产目的,而且使大量滩涂、坦地的自然条件得到改善,大量增加了可耕地,为以后明、清两龙的农业发展奠下了良好基础。

  然而,进入明、清以后,随着珠江水系的水文变化,两龙人对堤围建设、对农田改造一直未有停止过。明代,两龙先后建成了鸡公围、东洲围、河澎围、北辅围、大成围、大洲围。而在清代,由于水患更趋严重,两龙人的水利建设更为繁重,除了对明代建成的堤围进行加高加宽强化改造之外,还先后筑成了里海围、龙山土围、同庆围、利生围、保康围、合安围、东园围、合德围、乐丰围、定安围,还将北辅围进行改造,与凤塘、河澎两围南北相接。自宋以来,龙山、龙江、甘竹三地共新建有堤围1万5千多丈,连同旧堤改造,大概完成近1000万土方工程!

  1000多年来,两龙先民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在极其艰辛的条件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和险阻,建设自己的家园,他们艰苦创业,与海争地,利用自然,向大自然索取财富,把沧海变成良田。正是这种大无畏的艰苦创业精神,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谱写了两龙壮丽的史诗,奠下了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使两龙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得以持久延续。


顺德城市网首页
分享到: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戏说两龙文化 >
知识产权声明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网络违法罪 安网 举报有奖 网络违法罪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粤ICP备13003604号

粤公网安备 44060602000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