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始信仰
早在珠江三角洲发育还未完成之前,两龙还是一派荒蓁之态,境内河流、沼泽中还有鳄鱼游弋,山上又有野兽出没,常常伤及人畜,先民只能在滩涂上种潮田,在山坡上种垌田,潮田要靠上涨的潮水灌地,而垌田则靠老天爷下雨灌田。当时,岭南还被中原人视为畏途的“瘴疠”之地,因缺医少药,人口自然死亡率极高。在文化落后,科学知识匮乏的原始思维农耕社会年代,先人视天、神能主宰万物,于是神明成为他们依靠的精神力量。当一年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叶,人们就会举办种种酬拜活动,祈望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它承载着人们对农事丰收的愿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明代开始,特别是在清代,两龙建了许多庙宇,供奉着众多神明。
在两龙的庙宇中,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观音阁可谓荣赝其首,龙江、龙山有观音阁,里海有观音堂。据《龙江乡志》说:龙江紫云阁“见名于汉晋年间。”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而龙山的观音阁、里海的观音堂也建于明代,历史悠久。此外,还有关帝庙、龙母庙、华光庙、文昌庙、四圣宫、北极殿、北极祖庙、五显庙、五岳庙、三公庙、三清庙、三界庙、真君庙、关张庙、绥靖伯庙、法师庙、洪圣庙、华陀庙、医灵庙、相公庙、主帅庙、先锋庙、金花庙、蚕姑庙等200多家,遍及两龙大地。从明中叶以后,除了平时拜祭,每年正月还举办游神庙会活动。
应该说,两龙在历史上的种种庙会祭祀活动,其实是原始农耕文化心理的承传,是一种非物质文化现象。
(三)佛教信仰
史志称:佛教于东汉延熹年间已由天竺传入岭南。
汉代的龙江,大船可以直泊凤山脚下码头。而龙江又位于广州与苍梧的北江河道的交通要冲,据此,汉晋初,佛教以交通往来的方便有可能传入龙江。紫云阁“见名于汉晋年间”,是可信的。到唐开元年间,龙江建国明寺,成为了历史上南海较早的佛教道场。宋代,龙山建积善庄,(后改名狮子林、西竺寺)龙江又建光孝寺。明代,龙江建国寿寺、隆兴寺,龙山建湖园寺、国寿寺、狮子林,期间两龙境内又建有尼庵多间。明末清初,里海南坑的二埠建报恩寺,一直香火鼎盛。上述这些佛寺、庵堂,因种种种历史原因圯毁。改革开放后,旅加华侨何杰民先生捐资600多万元人民币,乡人又自发捐资,决定重建紫云阁,3年后建成。如今阁内寺院巍峨,规模宏大,成为了龙江信众弘扬佛教的一方净土。
(四)宗族与祠堂
粤谚有云:“顺德祠堂南海庙”。这是历史上岭南对顺德众多祠堂以及祠堂建筑的评价。对于祠堂,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有过人如下详细记载:“岭南之著姓名右族……自唐宋以来蝉连而居,安其土,乐其谣,俗鲜有迁徙他邦者。其大小宗祖皆有祠,代为堂构,以壮丽相高。每千人之族,祠数十所。小姓单家,族人不满百者亦有祠数所”。
祠堂肇始于宋代,自朱熹之《朱子家礼.祠堂》问世后,由此规范了家族组积和祠堂的祀典。《家礼》还认为“人知尊祖重本,既重本,则朝廷之势前尊”。于是,明中叶以来,在经济取得发展后,两龙大多宗族纷纷营造祠堂,以祀宗祖。当然也有一些宗族通过发展教育使其子侄取得科举显赫功名后,也积极建造祠堂,以炳家声,致使两龙鼎盛时有祠堂逾1000多间。
祠堂的构建在客观上加强了宗族的内聚力,强调了南移人毋忘宗祖、毋忘故乡、毋忘中原的大一统思想,向世人显示家族源出中原正统而自豪,客观上维护了汉文化传统和伦理血统的自尊。
宗祠还制订有规范族人良好道德秩序的族规族约,并以血缘和经济利益为纽带,不断地调和着族中各种矛盾,发挥了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在建筑文化方面,祠堂的设计融入了传统宗法伦理观念,并融入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的原始哲学理念,内涵丰富。祠堂在形制上以端丽、庄严、宏大为主格调,结构上以砖、木、石为建筑架构,并以三雕装饰,工艺精湛,富丽堂煌,是岭南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
(五)教会
据《顺德县志》载:“顺德有天主教,始于明代万历年间”。随着海洋文化的影响,大概在明末清初,两龙已出现教会活动,只是活动地点一般在家庭进行。到了清光绪年间,龙江街区、里海东头村先后建天教堂,教徒多为祖辈相传,族内发展。
(六)风俗文化
历史以来两龙还形成了游神、樵会、观音开库、粤剧、唱龙舟、自梳女、美食等地方风俗文化。这些风俗文化,彰显出两龙历史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它在历史上为两龙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过一定的作用,属于非物质文化的范畴。
庙会——明代开始,随着两龙经济的崛起,一些大族祖尝廪实,神功醮会随即兴起。
每届农历正月或二月,村人至社庙中迎神出游。队伍出行时,先以庙堂高脚牌开道,锦旗罗伞拥簇,菩萨居中,接着是锣鼓柜。锣鼓柜为飞檐四柱亭子结构,中悬大鼓,后置沙鼓、战鼓、木鱼等敲击乐器,锣鼓 柜后边还有一班弹奏八音的乐手及乡绅尾随,沿途浩浩荡荡,这就是历史上传统的“菩萨游街”。
醮会——醮会源于佛教,是规模较大的“附荐亡灵”活动。醮会要搭棚作醮坛,摆设宽大的祭台,有些还分设僧道两坛,将先人的神主牌陈列坛上。僧尼、道士诵经作法,每日3次,连续7天,使先人的亡灵得以超度;也使一些“无主孤魂”得以超度和慰藉。醮会期间,还有搭栅演戏、赛龙舟、放烟花、放鞭炮等助庆活动。
观音开库与观音诞——龙江观音阁见名于汉晋年间,两龙民间信奉观音的人较多。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和普渡众生的宏愿给予人的精神寄托与敬崇,民间也将观音作为家神供奉。有一些人家因保小孩平安而“上契”观音的也很普遍。
正月廿六日这天,除本地人外,还有旅居省港澳同胞及顺德、南海等四乡男女信众前来参觐,祈求风调雨顺、国运安宁、身体健康。是日,乡人还搭起高高的竹架,大放鞭炮助庆。
扒(划)龙船——两龙是水网之乡,船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百年来,孕育了一批批的扒船高手。屈大均《广东新语.事语》说:“顺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船,其水直不弯者为龙船场…..得全胜者,是为三场最,于是主者写以状头标,张伎乐、 簪花桂红,为四六庄语,送之还埠。凡出船者曰‘埠’,斗得全胜还埠,则广招亲朋燕饮,其埠年必年丰人乐,贸易以饶云”。屈大均较为生动地记述了两龙当年扒龙船的盛况。
扒龙船不但昭示了两龙人的团结拼博、力争上游、奋发向前的团队精神。扒龙船,这种历久不衰的传统群众性活动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吸引着广大的人民群众,证明它有着深远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