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小龙在好莱坞的一声“啊哒!”到《叶问》和《一代宗师》中的利落拳掌,一股学咏春的潮流刮起。影响大了,咏春拳也被列入广东省“省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趣的是,关于“咏春拳”还是“永春拳”,往往总会引起争议。
实际上,永春拳与咏春拳,是同源之水,同本之木。据说,嘉庆(1796-1821年)年间,永春拳为逃避官府围剿,有一段时间曾称作“詠春拳”(后“詠”字简化为“咏”字)。至道光末年(1850年),黄华宝、梁二娣两师兄弟恢复“永春拳”叫法。
那么到今天,为什么广为人知的是“咏春拳”呢?原来,八十年代初,我国城乡全面掀起“中国武术挖掘与整理”工程,在武术拳种名目、名录的搜集、收集和整理时,广东省呈报给上级主管部门的是咏春拳,咏春拳现己成为我国129个武术拳种之一。
如果根据当时电脑打字机和打印机的情况,现推测,“永”更易查找,“咏”、“ 詠” 难以一气呵成,甚至还需用手写来添加。为何要舍易求难呢?当时主管者和执笔人原广东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董德强(第一任现已退休)进行了确认。
他的解释是:咏春拳其实更多的是一门练功拳法,根据当时的武术套路结构的标准,还是不完整的。在调研时,永春拳、咏春拳练习者也是各持己见,难以统一,可那时的港澳特别是香港对中国大陆具有标杆作用,采用詠春拳(也有咏春拳)居多。港澳地区,受大陆简化字的影响很小,学写繁体字已成为一种习惯。
“詠”与“咏”通用至今依然存在。从学者的角度加以分析,在采用永、咏春拳的文字使用上,“咏”更有动感、顿挫感、节奏感, 且文化味也觉得更加浓郁一些。也许,这又是其另一原因。
除了李小龙和叶问,其实这些在顺德的咏春拳名家,也是非常值得了解的。
陈华顺
外号“找钱华”,是清朝末年咏春宗师梁赞先生之入室弟子,在佛山公开教授咏春拳术。他生于顺德,年轻的时候在佛山的米店做工,曾在钱庄做帐房先生,故人称“找钱华”。39岁开始拜梁赞为师,由李华教授他咏春拳,1889年李华去世后又由梁赞亲自教授。他在练武的同时还学习医术、诊治病人。一生收徒不多,共十六弟子。除其子陈汝棉之外,还有雷汝济、陈锡侯、黎厚培、黄露茵、何汉侣、及大师兄、二师兄吴小鲁、吴仲素两兄弟、与封门弟子叶问先生。
陈汝棉
陈汝棉,广东顺德人,1884年出生于佛山。八岁时始随父亲陈华顺习咏春拳,由于自幼耳濡目染,加上数载勤学苦练,陈汝棉很快便有相当根底。技成后,在佛山西便巷“陈氏宗祠”开设医、武馆授徒兼医治跌打伤科。因拳法出自父(梁赞首徒),故求技者众多,除传子陈家炎(木),陈家廉外,咏春名师区康,招就等皆出其门下。1932年后,陈汝棉到广西梧州设馆,挂匾曰:“佛镇陈馆”,后又在贵县广收门徒,其拳法拳技为人犯法道,时人称“两广陈汝棉”。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病逝,享年58岁。
冯少青
冯少青是广东顺德人氏, 武功卓越铁血侠义,曾在香山县(今中山市)都司衙门和粤制台府任武职。自咸丰八年起(1858年)作为随伺武官追随清代名臣湖南巡抚骆秉章(广东花县人。曾国藩政治集团的重要幕僚。曾任湖北按察使,贵州布政史,云南藩司)帐下忠心效力。咸丰十一年骆秉章擢任四川总督,冯少青受命执掌蜀中治安,在提刑按察司府总捕头职任上,(负责治安、刑狱的省级司法机关)与各路强梁悍匪兵戎厮杀血溅刀锋。
一套拳法,没有一步登天的渲染,却在一招一式之间尽显“武侠”奥义。这便是顺德咏春拳的魅力,化干戈方为武术真意,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不忘武术精神、弘扬传统文化,是现在学习咏春的意义。
来源:综合整理、顺德档案史志
图摄: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line”
编辑:黄青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