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场主持:李放

(顺德城市网主编助理)

因为爱!所以表达……

这是“聊顺德”之所以诞生的最原始的初衷。

这是一个聊场,只要你愿意,这里可以听到你想表达的声音;

这更是一个情场,因为对这座城市的情怀,我们关注并思考着这座城市的一枝一叶;

这就是顺德城市网为您奉上 “聊顺德”的初衷,不掩真性情,且有智慧闪现。

当然,作为一场纪实性的聊天实录,仅缘于现场碰撞的火花和即时的反应与表达,这样的谈话难免有不到位、不全面之处,但我们的态度却是认真且投入的。

好了,闲言少述,我们开聊吧!

何劲和

中道改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冯国强

容桂街道决咨委委员、容桂星愿自闭症康复中心创办者

李红梅

区人大代表、容桂街道决咨委委员、容桂中学教师

范向军

容桂国际标准舞协会秘书长

丹丹蛋

顺德城市网网友

树木华美

顺德城市网网友

何劲和

  一个地区的精神不是讲出来的,而是逼出来的,也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本来就有的。当年的容桂面临着思想和体制的“阻塞”。1978年后,这个“塞”打开了,容桂从此走向快车道。到了今天,容桂也面临着“塞”,一个是道路交通,另外一个是资源。今天的“容桂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开放,用开放的战略打破目前的困境。


  不少地方不同阶段搞不同的精神,最后什么精神都没有了。搞精神的意义是“提神”,现在容桂要把“容桂精神”的讨论传播到更大的范围中去,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冯国强

  “容桂精神”给我的印象是敢闯、敢拼、敢创和敢担当,这是容桂比较重要的一点。现在容桂有60万人口,每个年代的人都有它的特点,容桂确实需要提炼出一个总的精神。


  容桂不能够仅仅是敢闯敢拼,还要敢变,在现在这个阶段,容桂如果想要提升,在经济上,产业转型非常重要,要整合资源,将高耗能的产业淘汰掉;在文化上,要让年轻一代继承好以前容桂的优良美德。

李红梅

  精神是虚的,虚的东西是很难深入人心的,它还是需要一个载体,要有具体的标志,这个标志可能很难一时半载定出来,它需要一个过程。


  没有精神文化,一个人再有钱,也很难有幸福感,而精神文明建设好了,也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

范向军

  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容桂在之前的发展阶段成了黑马。但创业容易守业难,容桂并不能像火箭一样的态势一直高速发展下去,很可能就缺乏动力了,如今要将之前的精神继续保持下去,才能让容桂再上发展的轨道。


  经济很强大的时候如果没有强大的文化做支撑,那就是一座死城,社会的体制也会很悲催。我们要打造幸福、舒适的城市,单靠经济是不够的,还需要精神文化的支撑,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

丹丹蛋

  “容桂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勤奋、朴实、不断创新的精神,如果没有这些优点,容桂是不可能从一个农业镇发展到一个强大的制造大镇,并且可以闻名中外,获得今天的成就的。


  对容桂的未来有什么期待?我觉得留住人才是关键。我们不仅需要高素质人才,劳动力人才也需要。必须要让来到容桂的劳动者在容桂生根发展。即便这里不是他们的原始家乡,也要让他们感受到,这就是他们的家。

树木华美

  我认为我们今天谈的“容桂精神”,更多的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代人的精神。现在“容桂精神”的传承是断裂的,我感觉容桂现在年轻人渐渐失去了他们父母辈身上的那种精神了。


  希望今后的容桂是开放包容、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在这块,希望政府做好引领,把“容桂精神”提炼出来,再去实实在在地干。

  • 聊顺德走进容桂,谈“容桂精神”如何焕发新活力

    主持人: 在过去几个月,为了更好的提炼“容桂精神”的内涵,容桂街道办事处开展了“容桂精神”大讨论,包括专访容桂的老领导、老企业家,开展容桂形象宣传语及LOGO征集活动等。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容桂精神”的探讨中来。今天,借着顺德城市网的品牌栏目《聊顺德》,希望大家通过这次短时间的交流,厘清“容桂精神”的内涵与表现,并为容桂接下来的发展建言献策。

    “容桂精神”千人千面,但都是逼出来的

    主持人: 首先我想问下,听到“容桂精神”这个主题的时候,大家脑海里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冯国强: 我是土生土长的容桂人,这段时间也关注了这方面的报道,“容桂精神”给我的印象是敢闯、敢拼、敢创和敢担当。但我更想用“大爱容桂”来形容。在上世纪70年代容桂就有个服务残疾人的机构,到现在,容桂政府对残疾人的服务已经十分完善了。而在本土企业家中,我们的总商会、青年企业家协会、个体私营企业协会、慈善会等都参与到服务残疾人中来了,在尊老、扶幼等各方面都覆盖到了。这些都很好的彰显了“大爱容桂”的精神。

    李向梅: 听到这个主题的时候我很兴奋,容桂在90年代是百强镇,闻名全国,但发展到现在,经济、交通等方面容桂已经不再领先,在这个时候提出“容桂精神”的恰到好处也是雪中送炭的。那么“容桂精神”可以浓缩成几个字?达到人人都知道的效果呢?这是一个学问了。我们一提到顺德就想到“敢为天下先”,但是我在容桂生活了26年,我都还不知道“容桂精神”到底可以浓缩成几个字。 我觉得作为一名公民,讲话、做事的文明非常重要,如今容桂居住人口有60多万,但文明情况不理想,比如“司机不让人”现象非常严重。所以,提到“容桂精神”,我想到的是包容、文明、责任和大爱。

    何劲和: 一个地区的精神不是讲出来的,而是逼出来的,也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本来就有的。提到“精神”我马上想到我们的国歌,它唱出来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要提炼“容桂精神”就应该回顾容桂在改革开放是怎么走过来的。在70年代,拿容奇和大良相比,大良比容奇要优越得多,因为大良是首府,是大镇。而拿桂州和它附近的杏坛相比,在当时桂州都没有丝毫优势,桂州是一个以种粮食、种甘蔗为主的镇,杏坛是经济作物重镇。作为城镇,容奇没有优势,而作为农村,桂州也没有优势。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容桂正是因为没有优势,自己感到了危机所在,想让自己强大起来,所以发奋图强,奋力赶超,树立起了自强的精神。因此我觉得自强是“容桂精神”一个很重要的构成因素,所以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就在容奇,它可以说是打响了中国引进外资的第一炮。桂州最早的有了“爱德电饭煲”,还有摇头的风扇。和北滘相比,桂州和其发展路径差不多,都是穷则思变,所以发展很快。

    那么想强,如何想办法做出来呢?那就要打开思路去创新,当时容奇和桂州都选择了“工业兴镇”的路子,开始时容桂不知道怎么做,就去研究和模仿别人怎么做。然后渐渐自己研制、做品牌,一步步的去创新。但创新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浮躁。90年代我曾为“顺威”写过评论,顺威的老板原来是建筑工,怎么就做起风扇来了呢?老板说“当时没有人做那我就想做了”,结果真做起来的,还上市了,容桂老板的自强、创新、实干精神非常突出。一个地方的精神不是政府、专家推动的,而是当地的群众,特别是经济时代的企业家去推动的。所以研究当地精神,一定要研究那里的企业和企业家,这样才接地气。

  • 打破困境,“容桂精神”需要传承和发扬

    主持人:之前我采访过容桂的几位老企业家,感受颇深,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很多特别之处。在“容桂精神”的提炼和理解上,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很多人在问,容桂要进入新的阶段,容桂该怎么突破呢?

    范向军: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容桂在之前的发展阶段成了黑马。但创业容易守业难,容桂并不能像火箭一样的态势一直高速发展下去,很可能就缺乏动力了,如今要将之前的精神继续保持下去,才能让容桂再上发展的轨道。我来容桂20多年了,也去过很多其他地方,我发现容桂的优势还是很大的:一是容桂人非常包容和开放;二是容桂人才吸纳机制好;三是容桂非常鼓励对社会有益的事项。我赞同何校的观点,精神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沉淀的。现在我们要将容桂精神未来长远发展的路线确定下来,这样才会使它产生新的活力。

    树木华美: 我是新顺德人,来顺德13年了,在容桂就待了11年,我认为我们今天谈的“容桂精神”,更多的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代人的精神。我觉得“容桂精神”的关键词是:务实、创新、拼搏。举例来说:以前我自己的老板,在创业时都是先干,遇到困难再去解决,而不是先研究论证。我觉得现在的“容桂精神”的传承是断裂的,2年前我写过《顺德人,还能可怕多久?》的评论,容桂很多亿元企业的老板都是本地人,但到了今天,我们的“创二代”成长环境不一样了,“创一代”历经千辛万苦打造起了“商业帝国”,二代却被送到国外上学了,他们的成长环境和一代不同,因此他们回到家乡后,很可能就会迷失自己的目标,我感觉他们身上渐渐失去了他们父母辈身上的那种精神了。我了解到,顺德年轻一代,在企业里上班,做的是基层工作,但个性比较张扬,一言不合就跟老板闹翻。

    冯国强: 为什么有人说容桂落后了?在经济方面,容桂的开发期比较早,由于土地资源紧张,容桂老板在周边投资的比较多,容桂原来以加工业为主,到了一定阶段,就走向技术型和资本型发展了。如果想要提升,产业转型非常重要,这时就要整合资源,将高耗能的产业淘汰掉。原来五六十年代的容桂人,都是逼出来的,穷则思变。我一点都不担心容桂的经济,如果将其他容桂老板的企业收回来,一样也是非常有实力的。

    在文化方面,其实,原来容桂不用城管,邻里关系非常好,到了今天为什么就变了呢?原因是现在很多人将以前容桂的美德忽略了。而为什么出去的容桂人回来后还可以适应,原因是这种美德、精神仍然在他们心中。

    何劲和: 容桂精神不是指地域内的精神,而应该说是容桂人的精神,比如容桂人去了高明,他们的精神不会变成了“高明精神”。至于“容桂精神”传承断层的问题,我觉得应该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去看待。确实,不仅仅是容桂,整个顺德都出现了上一代一些好的精神到了下一代没有完整传承下来的现象。这可能跟时代的演变有关系,这种断层究竟是退步还是进步,还待进一步观察。

    此外,我说精神是逼出来的,其实当年“容桂精神”的形成和如今“容桂精神”的传承的环境有点相似,当年的容桂是“阻塞”的,思想和体制的塞,阻碍了容桂的发展,结果1978年后,容桂把这个塞打开了,从此走向了快车道。到了今天,容桂也面临着塞,一个是道路拥堵,另外一个是资源之塞(如土地的开发强度已超过了70%),今天容桂同样需要打通这些瓶颈。所以如今的“容桂精神”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开放,用开放战略打通目前的困境,我相信老一代和新一代容桂人都需要思考这个问题。

  • 接下来如何做?关键是要形成共识

    主持人:相信通过刚才的探讨,大家对“容桂精神”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精神始终是虚的,那要运用好容桂精神,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怎么做呢?

    何劲和:精神关键是要形成共识。不少地方不同阶段搞不同的精神,最后什么精神都没有了。搞精神的意义是“提神”,现在容桂也是要“提神”,如果没有提起来,对人们没有一点作用,如果要提,就要把“容桂精神”的讨论传播到更大的范围中去,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什么背景讨论,目的是什么,力求最大程度地达成共识。如今容桂面临重要转型,此时我们怎样推动“容桂精神”的讨论,我觉得需要将讨论活动做得透彻些。

    冯国强: 完全赞同何校的意见,“容桂精神”的坚守不容易。容桂有绝对的底蕴和实力,但容桂不能够仅仅是敢闯敢拼,还要敢变,当今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容桂也要不断的改变。现在我们要传承“容桂精神”,就要多点全民参与,集思广益,发扬优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市民素质等。

    范向军: 如果仅仅是问一句容桂60万人“容桂精神”是什么,就像央视做的“你幸福吗?”调查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觉得要从各个年代或者各行各业进行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春节、中秋,但为什么西方的圣诞节比这些还隆重?我觉得是因为我国的这些传统节日没有统一的标示和形象。

    因此,我认为在这方面的引导要多一点,包括现在我们在这里聊的时候,理解精神的实质是非常好,但是越讲越虚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难找到重点,所以要去找些形象性的,找一个实物去反映容桂走过的这几十年路形成的精神,我觉得这样会比较好。

    李红梅: 精神是虚的,虚的东西是很难深入人心的,它还是需要一个载体。“容桂精神”到底是什么一定要挖掘出来,它的内涵应该是千古不变的,就像奥运五环一样,一说起大家马上就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容桂精神”要有具体的标志。就像爱心是一颗心,奥运是一个五环,雷锋就是一个具体的人,大家一看,就会明白过来。这个标志可能很难一时半载定出来,它需要一个过程。

  • 主持人:最近容桂街道办都在征集宣传语和LOGO,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大同小异,关键是怎么用。

    丹丹蛋:我觉得何校说的很恰当,顺德要有自信心,容桂人要对自己有信心,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会一直都持续在那个阶段的。那说到这个时期的动力时,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呢?那就是自信了。

    “容桂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勤奋、朴实、不断创新的精神,如果没有这些优点,容桂是不可能从一个农业镇发展到一个强大的制造大镇,并且可以闻名中外,获得今天的成就的。至于对容桂的未来有什么期待?我觉得留住人才是关键。最近几年也了解到不少人才离开了容桂,不像改革开放初期,有这么多的人才在。人往高处走没错,那容桂又该怎么办呢?我觉得还是要挖掘我们的深层力量:一是勤劳,每一个时代,勤劳都是必须的,缺乏了这种精神是肯定不会富强的。二是创新。容桂面积只有顺德的十分之一,但是人口却占了顺德的三分之一,作为一个大镇,如果还走原来的工业道路,容桂可能没有优势 。香港也就那么大,为什么它可以发展得好,肯定是后期通过转型演变而来的。那容桂怎么转型呢?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些人才了,我们不仅需要高素质人才,劳动力人才也需要。必须要让来到容桂的劳动者在容桂生根发展。即便这里不是他们的原始家乡,也要让他们感受到,这就是他们的家。对于这点,我们可以向珠三角的其他地方学习,学习他们的人文关怀,让来到这里的人以及他们的下一代的人都能留在这里发展。

    冯国强: 比较赞同“丹丹蛋”的说法,现在容桂有60万人口,每个年代的人都有它的特点,容桂需要的是一个总的精神。现在的容桂精神都基本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板的精神,对于这个现状,怎样让大家有信心去改变呢?政府一定要打开大门,如果连政府都不愿意去改变,你让那些企业老板怎么变?

    具体来说,政府要怎么做呢?首先,要牵动着去改变,要分好主次,民间的有民间的做法,容桂的老板有自己的做事特点,政府要创造条件给他们去改变。50、60年代的精神已经out了,现在要对“容桂精神”进行总的概括,保持“容桂精神”的本色,并突出容桂以后的发展方向。

    如何让容桂变得更加宜居呢?如何把人民的素质提高呢?容桂的人口比较杂,而且差异很大,来自各个地方的都有,他们的文化水平差异大。如何让他们都融入到容桂的环境,大家要形成一个共识。我们要用“善”去待人,容桂的善文化底蕴是比较缺的,我们希望人们在做善事的时候,不只是捐钱,而是可以全心参与进去,因为这样才能提升他的社会责任感,而把善事做出来了,人的素质自然就会提升了。

    容桂现在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因为现在的社会环境让外出学习的人回来时觉得不适应,出去的人一般80%都会移民出去。如果想让容桂继续发展,就要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在慈善文化方面我们也需要深思,这样可以为容桂日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

  • 希望容桂借助“容桂精神”再领风骚30年

    主持人:大家对容桂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范向军:大大家都在谈论一个核心问题:经济很强大的时候如果没有强大的文化做支撑,那就是一座死城,社会的体制也会很悲催。我在香港工作过两年,感受最大的是香港的体制,香港的机构随时可以上网去查,去预定,比如你想去打羽毛球、乒乓球等,都可以随时上网预定政府提供的场地,但在我们这边呢,就很难找到这样的福利场地。另外,香港那边会把未来一年来市民对无偿提供的公益活动都提前公布出来,我觉得这种做法是非常好的。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生活,会让人觉得很很幸福。那么我们要打造幸福、舒适的城市,单靠经济是不够的,还需要精神文化的支撑,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

    李红梅: 我记得16年前,容桂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当时容奇和桂州经济发展好,但第三产业不好,所以策划了天佑城等产业。渐渐的容桂的第三产业占的比重也大了,容桂经济发展了,给顺德的GDP贡献很大。没有精神文化,一个人再有钱,也很难有幸福感,而精神文明建设好了,也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我觉得只有人文明了,城市才能文明。

    何劲和: 容桂有60万人口、24000多家企业,我对容桂有两个愿望。第一:希望容桂从“庞大容桂”,变成“强大容桂”、“幸福容桂”;第二:希望“容桂精神”再领风骚30年。

    树木华美: 希望今后的容桂是开放包容、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如果容桂创造了这种社会环境的话,不管环境再差,只要内在的东西没有丢失,我们就不用怕。在这块,希望政府做好引领,把“容桂精神”提炼出来,再去实实在在地干。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这里实现梦想,同时也能吸引附近的人外来这里发展。

场外观点网友谈

dollar:要传承“容桂精神”,建议让学校和企业有更多的联动。因为现在本土年轻人对于本土的企业或许并不了解,并不知道我们的产业发展到底怎么样,而工作之后又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他们不一定会留在容桂。如果让他们深入的了解,就可以让企业提前与人才对接,同时年轻人也许就更愿意继承本土企业了。

小璐:一直在听“容桂精神”,可是我最想知道“容桂精神”可以做些啥?可以把容桂的经济拉起来吗?现在容桂的经济发展呈现饱和姿态,那么希望发扬“容桂精神”可以促进容桂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游走东家:现在容桂企业的传承都是问题,年轻一代不愿接手,那么这就会导致很多其他问题的出现,而且这也说明老一辈人的那种精神没有传承好,导致了“脱节”。所以,现在谈“容桂精神”的传承,就要打破这种“脱节”,让老一辈容桂人的精神在年轻一代上得以体现。

魔宗:我觉得要打破“容桂精神”传承的“脱节”问题,一方面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容桂精神”的讨论中来,力求最后达成广泛的共识,另外一方面,脚踏实地的去干才是硬道理,传承要用行动去做而不仅仅是光谈不做!

夏木声:“容桂精神”这个词,也是从城市网的报道中看到的,但如果没有看到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许还不知道所说的“容桂精神”是啥。精神毕竟不是实物,要传承好“容桂精神”,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让它深入人心,让人们在潜意识中了解它、记住它并认可它。

不偏不倚:现在容桂想大展手脚的地都没了,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来一搏。在这个阶段,精神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培育出、唤醒出“容桂精神”更重要!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成的,它需要长期坚持做。

石头2012:容桂之所以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辉煌,经历“从现代缫丝业到海信科龙、格兰仕、万和、容声等家电品牌”的发展之路,其实就是因为容桂把握住了一个时代发展过程中,市场或者社会上最需要的东西(产品)。今天或者未来,我们又将抓住什么,来延续这个辉煌呢?我觉得这才是关键。那么在这个时候提出“容桂精神”,希望的是这种精神可以帮助容桂走向新的辉煌。

云窗台、轻轻弹:我曾经看过一篇《寻味顺德》热播时期的新闻,当时有句话我印象深刻:“可怕的顺德人,背后支撑他们的,是精神。”容桂是千亿强镇,背后支撑的当然是“容桂精神”。

阿伦:容桂的政府和企业对《寻味顺德》的拍摄配合得非常积极。讲起顺德美食,其实容桂没有特别的,但是为什么就他们给了这么大的支持?正是因为容桂比较积极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