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场主持:梁雯雯

(顺德城市网记者)

因为爱!所以表达……

这是“聊顺德”之所以诞生的最原始的初衷。

这是一个聊场,只要你愿意,这里可以听到你想表达的声音;

这更是一个情场,因为对这座城市的情怀,我们关注并思考着这座城市的一枝一叶;

这就是顺德城市网为您奉上 “聊顺德”的初衷,不掩真性情,且有智慧闪现。

当然,作为一场纪实性的聊天实录,仅缘于现场碰撞的火花和即时的反应与表达,这样的谈话难免有不到位、不全面之处,但我们的态度却是认真且投入的。

好了,闲言少述,我们开聊吧!

吴力

顺德区社会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张思中

顺德区人大代表、和美教育促进会常务副理事长

朱月霞

顺德区公共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顺德区星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监

凌远清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社工专业教研室主任、博士、网友嘉宾

  • 背景
    扩大社会参与,提高决策科学性

    主持人: 12月9日,顺德首次将执行过程中的公共政策交给党代表、决咨委、媒体和群众代表进行评议,区教育局的《顺德区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认定及管理办法》及区民政人社局的《加快顺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两份政策,首获“尝鲜”机会。这一创新机制,让公众对公共政策的了解、制定、实施又多了一个渠道,然而,从公众评议到科学决策这一过程,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地摸索,我们今天就来碰一碰这个话题。话题开聊前,先请吴力副主任解读一下公众评议公共政策的背景和具体操作吧。

    吴力: 公共政策公众评议,一直是我们想要推的一项工作。我们在做社会体制改革工作,总体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多元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各界、各行业,各阶层都能参与到政府的公共事务,反映他们的声音,让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更好地汇集民智,使政策制定执行有更好的社会基础。

    顺德推行公众评议工作有一个契机的,广东省社工委也想推这项工作,但省里要做这件事难度比较大,顺德就作为省试点来推这项工作。我个人理解,公众评议是推动整个地方治理体系和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渠道。治理体系,不仅只有政府在做,必须调动社会各界,包括不同的组织和主体。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立协同共治的工作机制,这种政府决策,包括政策实施的情况,很好地作为切入点,扩大社会参与的渠道。

  • 条件
    科学决策,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主持人:一个科学的决策需要具备怎样的特点?构成一个科学决策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吴力:公共政策评议机制和社改一直以来扩大社会参与,中央改革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涵是高度一致的。我们在做的过程中是这样构思的:

    第一,评议对象,从政策制定来说,包括顺德自身制定的政策,顺德执行上级政策的情况,从决策形态来说,包括政策制定之前的公众评议和实施的公众评议。比如12月9日进行评议的两个政策,本身已经制定好,通过公众评议发现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促进政策部门不断提升政策水平,更好地通过公共服务政策服务市民服务社会。

    第二,在选题方面,我们注重民意,在政策选定上,我们是左右开弓,第一是让政策部门上报议题,第二是社工委有关科室梳理近三年出台的民生政策,提出十多项候选议题,交给中山大学作为第三方机构,通过问卷调查和网络选出前面得票较前的两个议题,无论是现场调查问卷还是网络问卷,一老一少,大家都是比较关注的。我们最后决定拿以上两上政策进行评议。

    张思中: 我是公众的一员,为此,我认为科学决策重要的是决策的议题怎么来?到底是政府单方面拿出来的,还是公众真正关注并且希望参与评议的议题?

    那么拿出来决策的议题应该怎样确定?我比较关注顺德养老事业,目前顺德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了18万人,但养老院的床位只有3000左右。虽然政府也建立了居家养老制度,包括平安钟,敬老院,长者服务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等。但总体感觉政府出了不少力,把老人的事做好,但效果不是特别好,还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好了,但欠缺人气。

    那么政府进行公众评议时,社会需求大的,大家主动参与高,特别是老人,他们是否真的可以去决策收费等问题呢?所以,公众评议公共决策的主题怎么来很关键。

    我认为在确定进行公众评议的主题可以先请专业机构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再制定详细的方案、方法和政策,可以有多种方案,然后再拿出来给公众评议。我为什么提先让专业机构先行?那是因为公众每个人的水平不一样,评议也有个人立场,结果未必就是科学的,但有专业机构先拿出方案,大家再针对方案提出完善意见,评议更有效。

    凌远清: 首先,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必须整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现有的经验或成果,政府有决咨委,但人员有限,所以推出公众参与评议;二是公众参与是否具备条件,现在完全没有问题,顺德市民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生活基本摆脱了温饱,有更高的发展需求,所以有表达诉求的愿望。第三,网络的发展,让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有了更多便利性。

    朱月霞: 我认为政府职能部门的意识和执行力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关键。现在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不少,也有很多市民向政府部门表达了意见和建议。但是现实往往是,政府虽然有回应,但没有确定回应具体落实时间和步骤。如果政府对于公众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没有执行落实,那直接打击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 氛围
    公众参与渠道多,但活跃人群不足

    主持人:虽说12月9日顺德进行了第一次公众评议公共政策的尝试,但事实上,这样的尝试早已经在顺德开始,只是未必以“公众评议公共政策”这样的名义呈现,大家觉得目前顺德公众参与政府公共决策方面的氛围如何?

    吴力:这几年,在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方面,顺德区委区政府想了很多办法。决咨委成立,推行参与式预算、公众评议等平台和项目让不同人群参与实体的决策和工作。其中,决咨委作为政府智库,而公众评议公共政策今年是试点,关键使政策和制度更科学。

    今年的试点工作做了两个议题,通过购买第三方的方式,邀请中山大学一起对议题进行公众评议。我们设想,不仅仅今年,以后,各个部门都需要主动搭建渠道,引导公众参与。前期,先由区社工委探索开展工作,把制度构建起来。我们的目标是:把顶层设计和制度建立后,把主动权交给部门。让部门自己主动去征求意见,来完善自己部门的政策。

    事实上,当前政府已经有了推动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意识和态度,今年尤其明显,区委区政府要求部门关注民意的考核细则多了不少。我们也能够明显感受到这几年来顺德职能部门听民意的尝试也多了。

    凌远清: 我刚才也谈到,顺德当前已经具备了让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条件,在具备了这些条件后,顺德社会参与公共决策是越来越明显,这是应该要肯定的。

    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现实的问题,目前,真正让公众参与项目中的方式方法还有待完善。此外,比较活跃的是少部分人,很多人都是“哑巴”。大多数市民都有能力参与,但他们参与积极性不高。

    张思中: 我对顺德在公众表达这方面还是比较肯定的,虽然外界评价说顺德人不喜欢表达,但真正需要有人参与决策时,顺德市民还是愿意参与的。顺德政府的态度还是挺开放的,而且公众表达诉求的渠道都挺多的,热线电话、网站、区长信箱或决咨委等平台涵盖不同层次的群众。

    朱月霞: 我一直生活在顺德,这几年来,确实感受到顺德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多了,也让不同层次的市民有了可以表达的机会。顺德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挺不错的。当然,我也谈到过,在进一步调动公众的参与度,政府的执行力还是最关键的。否则提了一次意见,但迟迟得不到推进落实,公众就会失望。

    比如顺德的中重度残疾儿童教育问题,现在顺德在册登记0到15岁的残疾儿童有700多人,按照学位推算,目前启智学校的学位只能够解决一半,有没有人想一想,这问题该怎么办?顺德有200多万人口,几百人真的解决不了吗?这方面值得深思,职能部门有没有真正落实?

    政策、文件已经有了,但是执行的力度如何呢?残疾人家长在等待,家长也是公民的一份子,很多民生事务,职能部门的态度直接影响科学决策。

  • 意识
    公众意见执行到底才是硬道理

    主持人:近年来顺德通过多种渠道集纳民智,但姿态开放只是打开一扇门,能否做得预期效果则需要很多条件,公共参与有效性跟公众的热情、公众的水平、意见的被重视程度相关等,从这几个方面来看,顺德还存在哪些不足?

    朱月霞:我参与了很多评议,我发现公众评议的积极性并不低的,但最后在决策内体现民意并不多。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政府部门对公众意愿没有充分的落实。现在我们很多时候都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如果政府有效落实我们的诉求,公众参与决策的热情肯定会很高。如果公众的意愿经常被敷衍,那公众就不会再卖政府的账了。

    此外,社会认知程度也很重要。目前,像托养,居家养老,政府补贴的项目市民参与度高,非政府办的大家参与度不高,很多人依赖政府。所以说,公民认知度,家庭教育对公众评议很重要。

    比如说环保问题,政府花了很多心思但效果有限,公民意识只要稍微提升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我们去台湾等先进的城市参观,志愿者服务会氛围很好,一位长者80多岁还在做义工。他们的公民意识很清楚,不全部依赖别人帮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社会才会更和谐。

    张思中: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仍然存在于大部分人的思想中。让市民参与,主要是以政府搭建平台,也因此对政府的执行力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当然,我也理解,并不是所有民众的意愿提出来,政府就一定能够落实的,这当中涉及很多客观或主观的原因。所以我建议政府解决几个群众特别关心的问题,并且加以落实。我认为,把一件事做好,做漂亮,比敷衍地做很多事有效果。

    另外,我发现政府目前缺乏监督部门落实公众意见的机制。在座的嘉宾都谈到民意是否活跃,决策是否科学,关键在于部门或单位的执行力问题。政府不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部门就会可管可不管。

    吴力: 站在政府层面来讲,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推进问题有客观和主观因素。客观方面,有一些事情不是以政府意志为转移的,比如说城市卫生。不管政府投入多少资金进行保洁,如果市民没有意识去爱护环境,清洁工人扫地的速度肯定比不上市民丢垃圾的速度。也就是,有一些工作,虽然民意反映,但受限于很多原因,没能达到公众期待。

    主观方面,目前政府部门的事务也确实比较繁琐,疲于奔命,没有很好地调动社会资源去做,只能有限解决。现代的治理能力,政府应该考虑怎么联动社会各方资源去做很重要。

    今年先由区社工委牵头试点举办公众评议公共决策,希望探索建立合理的制度,然后再由部门进行推广贯彻。当然,当前我们还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更广泛地吸纳民意,完善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可以讲,政府只会越来越重视民意,接下来我们也会考虑让公众评议部门的工作。以往我们大多是自行总结报告,但我们的工作落实公众是否满意?以公众的满意度来推动部门落实工作。

    凌远清: 政府有科学决策的要求,公众也有参与的渠道和平台,那两者如何拉近彼此的距离?我认为政府应该多做出一些努力或者实践,尤其是要体现民意的有效性要体现出来。目前顺德的公众评议还有一块缺乏的,那就是谁提的意见,最后体现不出政府采纳他的意见并且加以落实。也就是说,政府缺乏一种向社会公布落实结果的意识。

    我有一个想法,日后,对于一些有效的公众评议,政府可以找到评议者,让他亮相,公布他的意见落实效果,告知社会,政府是实实在在采纳公众意见,不是做民主秀。

  • 机制
    有问题解决问题,制度保障是关键

    主持人:公众意见的采纳不仅仅停留在口头,更需要制度的保障,这一块工作是否在做?如何建立和完善?

    朱月霞:科学决策考证直接影响科学制定,科学制定必须进行社会需求论证,关键是督办,和每个议题的执行力,鉴证力,所产生的效力,若能做到这一点,公众评议公共政策,科学决策是近距离,也是直接相关联的,一环扣一环。

    张思中: 公众评议应该有监督,问责和激励。部门是主动去做,还是有任务的去完成,这直接影响落实效果。我认为政府可以考虑给一个合理的具体建议。另外,开放议题,大家都可以参与的,谁都可以发表意见,最后对意见进行筛选,集中议题后,再分派责任到人。

    凌远清 公众评议不应该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和文化的沉淀。我们都知道,西方国家从公民教育抓起,自小公民培养独立思考、独立生存的理念,为顺利进入成年社会做了很多准备。而目前国内还欠缺这样的教育,顺德可以加大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慢慢形成氛围。

    吴力:公众提出的诉求,部门回可以有个时间表,这个很重要。从参与来说,政府和民众都有了意识,渠道和平台也有了,最重要的是制度化,确定下来,不因某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上下互动,上级给压力,下面有诉求和意愿。

    今年的公众评议公共决策我们也有明确的规定,比如说评议结果出来后,我们将交给政策部门,让他们对公众意见、专家意见采纳情况作出回应,再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公布。日后,有些顺德执行上级的政策,存在的问题顺德自己解决不了,我们将推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提案、提议的方式,来推动改变,政府通过专报形式反映情况。

  • 期待
    立足民生需求,部门加大执行力

    主持人:感谢大家今天的智慧碰撞。每一项新生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正,正如我们在聊场一开始就说到的,从公众评议到科学决策的过程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努力和探索。聊场的最后,请大家谈谈各自的期待。

    朱月霞:加大公民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政府部门要加大执行力和督查力度。

    张思中: 寻找社会需求,让公众评议,实现科学决策,绩效评价与监督,不断调整改进,最后让公众评议效果。

    凌远清:公众参与评议,开放什么途径让他们参与进来?政府这种开放平台,应该要做一个APP终端,大家参与方便,政府也省事,不用什么事都弄个问卷回来还要分析,这个终端一点,结果马上就出来了。这种终端不管对于评议也好,提意见也好,监督也好,其实都很有好处。

    吴力: 反映问题的渠道很多,关键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执行力,怎么汇集焦点问题,怎样解决。

场外观点网友谈

其实我并不快乐:公众评议公共政策是一种民主的态度,但问题是很多参与其中的人,并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到真实的情况。若真正想获得科学决策,其实应该规定工作者自评,并公开自评结果,让大家去思考,当然民众态度也很重要,想调节二者的关系,最好也是可以指定与这些人有接触的人去评,不然有些不了解工作的人,并不会明白评什么的。

闪烁的星辰:刚起步的效果往往难以达到目标,但只有人一个人肯评,一个意见有意义,那则是最好的进步了。

行走的人:公众评议已经开始了第一步,接下来就是更漫长的成长期。既然是公众评议,那么评议的主体就有不同的层次,而且未必有所谓的专业性,他们能说的或许只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但是我觉得如果能够去评议,含金量方面目前就不要过多在乎了,专家们就不能从简单的评议中分析百姓的心理得出一些结论吗?

卡多多:公众评议还只是一个开始,真做到科学决策的话,还需要走到更多的努力。公众评议很多都还是在网上的,但是也不能排除有一部分人没有上网,公共人士也分为专业和不专业的。

遗忘的角落:其实作为一名市民,是有很多话想说,但是因为现在还是感觉我们说了都没有用,慢慢地大家就不说了,所以要想有更多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看法等,最主要还是要看政府的态度。

不偏不倚:觉得顺德已经在做很大进步的尝试,新的做法,一方面是在鼓励百姓参与决策,另一方面,也是鞭策我们市民提升自身的认知,更多些决策建议,少些抱怨。城市建设,需要的是大家同心协力一起努力!

蔡延艺:有的时候觉得民主态度和科学决策是矛盾的,因为科学决策注定只是一部分人,而达到民主肯定参与的人越多越好了,但是这就很难保证科学,这条道路比较远。

下期预告

摸索三年,顺德式社工已经诞生了吗?

三年前,社工对于顺德人而言,还仅仅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今天,顺德人对社工已然有了体验式的接触:与认识:社工是专业的,社工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社工是为普通市民服务的… …三年,顺德的社工在这片开放的土壤上获得了许多成长成熟,同时也在摸索尝试中有了自己的思考。

走了三年,回归到根本,顺德市民究竟需要怎样的社工服务?换句话说,摸索了三年,顺德式社工已经诞生了吗?我们需要总结什么,又该反思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