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温暖的力量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顺德文化 > 文化古仔 >
精彩专题,一览无穷

热门查看

20世纪的顺德话竟是这样变化发展的→


名人热点资讯宣传横版海报banner.jpg


顺德话古代的语音难以考究,但清末以来的情况有一些文献的记载,更重要的是老人寿命的不断延长,让我们对20世纪顺德话的发展过程有较为直观的了解。一起来看看吧!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顺德话,可以说是老派顺德话。那时的顺德几乎是纯色的农业,绝大多数的人一生围绕着祖宗留下的土地,每天面对的都是沾亲带故的乡里乡亲,说着的是祖宗口口相传的乡音。


一方面,顺德是河网地区,大小河流成为人们交往的天然屏障。被河流分割而成的同一地块的人们同舟共济,交往频密,形成自己特色的区域方音;河流对岸的人群又有不同的语言特色。在与以水患为主的自然灾害的搏斗中,河堤在增高加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联结以扩大拱卫范围,不太宽阔的河流的对岸地块通过涵闸的建设变成同一河堤之内的相邻村庄,彼此共同维护河堤的安全,相互称为“围内人”。风平浪静时,以舟楫联络,互通有无,甚或架起桥梁,相互渗透;一旦遇到洪灾,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走上河堤同心协力抵御狂澜,维护共同的家园。长期的交往,使“围内人”渐成一体,语言交融,差距缩小。但是,比较宽阔的河流在当时的条件下难以为实现联围而在其两端建设水闸,而且这些河流还承担着分洪的重任,因而也成为两岸人民日常交往的障碍。据《顺德县志》,新中国成立前的顺德共修筑过大小堤围287条,河堤围成的各个“小岛”在顺德大地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景象。相对封闭的“小岛”也造成彼此之间语言差异较大,各自保持浓重的乡音。


另一方面,《顺德县志》载,“鸦片战争以后,顺德加速了商品性农业和工业化的进程,成为我国最早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地区之一”,至1890年代,“拥有6万多产业工人,超过了当时上海和天津产业工人的总和”,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0丝工人多达20余万”。工商业的繁华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圩镇的聚集,也吸引了许多外地人来“淘金”,从而产生语言的融合,因而顺德境内的方言总体上相比其他县较为一致。

此外,作为对外经济较为活跃的地区,民间交往中吸收了不少西方外来语,如“士担”(邮票)、“威也”(钢丝绳)、“燕梳”(保险)、“波袖”(球衣)、“的士”(出租车)、“士巴拿”(扳手)等音译词汇流行于百姓口中。


二、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前的顺德话,表现出新老交替的明显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顺德改天换地,整个社会注入了崭新的文化气息,新派顺德话跃然而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词语迅速替代旧词语


新社会涌现许多新事物,即使是传统的事物也在变革的环境中被赋予新的表述。比如称谓,1950年以后出生的人鲜有称呼父母为“阿大”“伯爷”“阿家”等,代之以通行世界的“爸爸”“妈妈”;“老师”“医生”取代了“先生”“腥”,“服务员”取代了“伙计”等等。许多旧式词语只存在于农村的老人口中,并逐步退出人们的记忆。


(二)书面化语言显著增多


现代汉语逐步普及,人们传递信息、表情达意较多地通过文字方式,在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下,说话时也不自觉地运用了书面化的语言。比如有音无字的词语逐渐少用,“食饭唔曾?”被“食饭未?”所替代,等等,说与写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三)一些声母、韵母发生变化


一是受广州话的影响,一些声母、韵母逐渐向广州话靠拢。比如声母方面,“已”“药”“圆”“羊”等从h转为j,“甜”“铜”“婆”“盖”“墙”“船”等从不送气转向送气,“花”“快”“辉”等从w变作f,“换”“活”“凰”等从f改为w;韵母方面,“主”与“子”、“刀”与“多”等有了区分,e (/e/))系韵母的使用逐渐减少,“鹃”“权”等的-un变为-yun;等等。

二是声母n和l,ng 和零声母,自成音节的鼻音韵母m ( /m/〉和ng (//)的界限越来越模糊,n声母和ng声母濒临脱落。


(四)城乡语言逐步融合


农村的口音不再像以前那么浓重,不同公社(镇)之间语音的差异逐渐缩小。例如“糖”“康”“黄”等的韵母读作-oeng,“袖”“臭”“手”等的韵母读作-ou的地方和人群渐渐减少。

以上几点变化,除了政权更迭、社会变革的大环境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在于文化教育、传播的深入和居民交往范围的扩大。


一是20世纪50年代开展土改、扫盲等运动,大批知识青年和外地干部深入农村,在开展识字教育的同时,为广大民众带来新的信息和语言习惯。60年代中期以后,顺德农村接纳了为数不少的原属城镇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其中不乏从广州等城市来顺德“投亲靠友”者,这些年青一代的语言对当地农民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是在校学生迅速增加,规范化的语言通过学校传播到社会。据《顺德县志》,民国时期在校学生最多的是1949年春,有小学生4.4万人,初中生约500人;至1958年,小学生达到8.6万人,中学生增至3000 人。学校教育采用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语言,促进了学生书面化语言习惯的形成,并影响了家庭和社会交往。50年代南下干部带来了普通话,60年代学校教育也增加了汉语拼音,本地语言受到普通话的辐射。


三是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使人们离开本乡、与外面接触方便得多,为语言融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顺德县志》介绍,1952年冬顺德开始实施联围,至1957年,新建水(船)闸51座,把217条小围联成13条护卫面积万亩以上的大围;1951年,广湛公路和广中公路沿线渡口设渡车船,结束了汽车分段行驶的历史,至1962年基本完成公社与公社间的公路修筑。小围变大围,也就扩宽了“围内人”的范围;公路和渡车船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与围外的人群有更广泛的交流。


四是广播和宣传为民众带来广府话的标准音。改革开放前顺德人民听到的播音语言基本上都是广州话,包括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广州人民广播电台以及群众私下收听的香港电台,甚至本地的县广播站、公社广播站,都是用广州话播音的,文艺团体、宣传队在城乡演出时也以广州话为标准语言。人们浸润在广州话的传播环境中,慢慢地摒弃自身语言中一些明显的“土味”,以适应更多的交际需要。


这一时期,顺德境内老派顺德话和新派顺德话混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生的、长期在圩镇生活的、接受过较多学校教育的人基本上以新派顺德话为主,出生年代越后,其新派特征越明显。


三、世纪之交前


改革开放,顺德人像打开了大门,迎面飘来南来北往的新鲜空气,多元文化熏陶之下,顺德话发生了不少的变化。


(一)受香港粤语的影响,出现大量的港式词汇


顺德有众多乡亲在港澳,1978年顺德就陆续有港澳同胞从外面带回电视机,许多家庭竖起了鱼骨天线(VHF/UHF 宽波段行波定向接收天线),收看香港电视节目。香港电视采用粤方言播音,语言生动活泼,与顺德百姓的生活十分贴近,因而颇受欢迎,尽管上级三令五申禁止收看,群众依然我行我素,看得津津有味,港式粤语词汇悄然进入百姓的口中。后来港澳乡亲纷纷回乡捐资做慈善、投资设厂,顺德人直接面对港式粤语。对于内地当时还没有相应词语的新鲜事物,人们自然按港澳语言来表述,如“雪柜”“冷气”“面包车”等:对于本来已有的一些词语,人们也会顺从或者模仿港澳同胞的语言习惯而作出改变,如“差佬”“公干”“司仪”“维他命”等。顺德吸纳港式词汇比广州及附近县市更早,影响之深在改革开放初期也十分显著。这个时期,香港粤语比广州粤语对顺德话的影响更大。


(二)市场经济和改革的词汇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不久,顺德人就从港澳媒体、港澳商人口中学习了许多与计划经济时期大不一样的经济词汇,从而较早就对市场经济有所认识,并将这些词汇逐步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也促使顺德成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区。“老细”“工仔”“开海”“上岸”“转制”“挂靠”“大耕家”“德安”等词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绝于耳,既有“五子登科”“靓女先嫁”“识做、搞掂、坚嚼”“搬神拆庙”“另起炉灶”“船小好调头,船大好冲浪”“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等的经验之谈,也有“先行先死”“衰先”“领导面红红,年底有分红”“搞得好起楼,搞唔好跳楼”“得就得,唔得就翻顺德”等的调侃之言。


(三)城乡语音差别大幅减少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群流动频繁,大多数农民洗脚上田,在工厂接触不同村落的乡音;文化事业兴旺发达,城乡居民接受外来信息的机会相差不大,市区、镇区的学校接纳了大量的农村学生,城乡一体化成为顺德区别于周边其他地区的城市形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整个顺德的语言交融达到空前的强度,浓厚的乡音只留存在很少出门的农村老人中。


(四)出现顺德话与广州话的混搭形式


一是顺德话较多的声母、韵母为广州话所同化,新派顺德话逐渐成为主流。年轻一代的语音除调值保持顺德特色外,与广州话的差异已经很小。尤其是1980年后出生的城区人群,声母送气与不送气、声母w和f、声母j和h都基本上遵从广州话,e系韵母和生僻韵母明显减少,-om和-op也在他们的口中消失了。


二是一些从边远农村走出来的人出现操广州口音的情况。均安、龙江等地农村的乡音较为特别,与大良话、广州话差别相对较大,一些人出门在外,若仍然使用家乡话,有时会产生尴尬现象,干脆改用广州话与人交流。


三是出现通过简单变调缩短与广州话距离的情况。顺德话与广州话最大的分别在于调值,其中最明显的是阳平声第4声的调值基本上都归并为阴去声第3声,成为顺德话的主要特征。改革开放后顺德人广泛接触港澳及附近城市操广州话的人,不少人为方便对外交流,简单地将第4声调值从33降低至21,以接近广州话。这种情况还常见于一些正式场合,如一些机构的会议,即使并无以广州话为母语的与会者,有些顺德人发言时也会不自觉地实行简单变调。


(五)普通话开始通行


20世纪50年代有一批南下干部为顺德带来普通话,但普通民众与他们接触不多,对普通话还是感到很陌生。改革开放前期这批干部大多已经退休,干部队伍里面以在顺德成长者为主,大小会议很少能听到普通话了。当时港澳文化影响颇大,尽管顺德从外省引入了一些人才,但普通话仍然淹没在广府话的海洋之中。顺德率先开展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吸引了许多省外人才和务工人员,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讲普通话的人在顺德迅速增加。顺德区人口普查办公室《跨世纪的顺德人口》 记载,顺德外来人口1990—2000年间年均增速高达24.48%,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97%上升至40.56% ;2000年流入人口来源地中,省外所占比例高达79.14%。同时,接受过普通话教育的顺德人也成长为经济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而顺德人又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一群人当中有人操普通话时,其他人很自然地也用普通话交流,尽管说得很费劲、很蹩脚,以尊重群内不懂广府话的人。至90年代末,顺德的大型会议已开始尝试使用普通话,许多公共场所都能听到普通话。


编辑:覃海妮

素材来源:《广府方言顺德话》


顺德城市网首页
分享到: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 上一篇:你知道顺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通行普通话的吗?
下一篇:我们为什么要行清? >
知识产权声明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网络违法罪 安网 举报有奖 网络违法罪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粤ICP备13003604号

粤公网安备 44060602000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