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食在广州,厨出凤城”,那么,你知道为什么会用“凤城”来代指顺德吗?
“凤城”是指顺德还是大良?
其实在民间,一直有个不成文的概念:顺德以外的人们喜欢称顺德为“凤城”,而顺德人则会称大良为“凤城”。
“凤城”,缘起于古代大良城郭西枕凤山,而凤山得名则由于山形近似引颈长鸣的凤凰,逐渐地,“大良别名为凤城”成了家喻户晓的常识。
顺德的中心自古就在大良,人们在使用习惯上也渐渐将“凤城”的含义外延至指整个顺德。因此,“厨出凤城”“凤城厨师”实为指代顺德名厨荟萃,这里的“凤城”不独指大良,但却以大良为代表。
“凤城公社”取代“大良镇”
大良,这个名字古已有之,明朝顺德建县时全县分4都38堡303村,其中就有大良堡和大良村。咸丰《顺德县志》记载,大良村一个村构成了大良堡,为桂畔海、大良河和银涌河(今金桔咀桥至顺峰山公园伏波桥)的闭合范围,与古楼堡同为典史所属,是东涌都的12个堡之一。
清末民初顺德划分为10个区,第一区包括大良堡、古楼堡和小湾堡。这3个堡共有34个村,大良堡依然只有大良村;古楼堡所属有古楼、古鉴等22个村;小湾堡所属有沙头、白石等11个村。
1946年4月1日,大良镇成立,范围也就是当初的大良村,为乡级镇,当时全县共有44个乡镇。新中国成立后,顺德恢复10个区的建制,1950年5月1日大良镇人民政府成立,大良镇和容奇镇单列成为县辖镇,也就是与区同级。由此,大良镇从第一区分离出来。
1958年秋全国实行人民公社化,分离出大良镇之后的第一区组建大良人民公社;大良镇内除了水上居民和一些公司外,绝大多数居民和经济组织组成了凤城人民公社。
大良镇毕竟是一个县辖的建制镇,所以一些文件在表述时会写作“大良镇凤城人民公社”“大良镇(凤城公社)”“凤城公社(大良镇)”,尤其是涉及建设、公安等方面的文件;有些机构的公章依然保留着大良镇的名称,如“共青团大良镇委员会”“大良镇工商业联合会”等。1959年以后的几年,档案中“大良镇”三字几乎全被“凤城公社”掩盖。
1961年凤城公社北蔬菜生产情况总结。
讲到这里,所有名称的更换都看似合情合理、有根有据。但其中让人想不通的是:为何在顺德会不少人知道“凤城镇”这一说法呢?它又是从何而起的?
空有虚名的“凤城镇”
“凤城镇”的名称是从1960年开始出现的,如1960年4月6日中共顺德县委员会《关于成立凤城镇自来水厂筹建委员会的通知》、1961年12月4日中共佛山地委生产渡荒办公室和佛山专员公署办公室《关于顺德县凤城镇人民公社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的调查报告》、1963年1月6日省妇联佛山专区办事处《凤城镇妇联的领导方法》等。
1963年凤城镇发展农副业生产的经验介绍。
冠名“凤城镇人民公社”的文件也不少,但落款多为“凤城人民公社”,却未见“凤城镇人民公社”的公章。
那个时代,行政区划经常调整,政区的名称也不时变化,既然大良镇被称为“凤城人民公社”,凤城又是大良的别称,把大良镇改称凤城镇似乎也合情合理,所以不少人认为“凤城镇”曾经作为一个行政区的名称,在1960年代初期时取代了大良镇。
1965年凤城人民公社恢复为原来镇建制。
在档案中可以看到,1965年1月1日,根据顺德县人民委员会“将凤城人民公社恢复为原来镇建制”的通知,“顺德县大良镇人民委员会”的新印章启用,大良镇再次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可见,“凤城镇”并不是一个正式的行政区名字。
原来“凤城镇”只是空有虚名,
无论如何,
如果在顺德说起“凤城镇”,
可能只会让人联想到大良镇。
随着记忆慢慢模糊,
“凤城镇”一词,
也终将会在我们的脑海中消失……
编辑:陈惠玲
来源:顺德档案史志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