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纪念先人和祭拜祖先的场所,是维系族人感情,传承祖训家风的载体,也是家族惩恶扬善、调解纠纷、议事庆典、教书支学的地方,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俗语有言“顺德祠堂南海庙”,这表示着顺德祠堂数量多到远近闻名。
(《珠江商报》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ljw发仔”摄)
1929年版的《顺德县续志》说“其大小宗祠,代为堂构,千人之族,祠十数所,小姓单家,祠亦数所”。
1996年版《顺德县志》载:“县境兴建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清代中后期,大小宗祠遍布城乡,为数逾万……”
尽管顺德历经战火洗礼、岁月变革、风雨侵蚀,但至今顺德祠堂保存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仍然广为人们称颂。 在2015年开始的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过程中,顺德区地方志办公室对全区祠堂所作了专题汇总和整理,最后编纂了《顺德祠堂全集》。
(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马彦良摄)
《顺德祠堂全集》收录顺德祠堂共907座,分布在全区10个镇(街道)的139个村(社区)中。从祠堂的数量分布上看,西多东少,其中乐从镇最多,杏坛镇次之。
究其原因,一是地形的特点,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部主要就是后来西北江不断冲积形成的平原,属于新发育的土地,当时的乡村聚落都处在地势较高之处,多数就在山岗周围,故顺德祠堂较少的地方大多是几十年前的禾田区。
二是耕种特点,日出沙坦,日落而归。初时这些平地与村落的距离比较近,耕种的农民也方便往返于村落与新开发的沙田之间。但沙地地势低,十分潮湿,因而不适宜居住,农民只得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三是条件受限,新农民缺乏基础。更远的沙田普通农民鞭长莫及,只有财势殷实者雇请佃农驾船前往,在农场长期工作生活,最后定居于此。这样的新村多在清代以后形成,历史较短,村民姓氏各异,又处于社会的底层,所以缺乏建造祠堂的基础。
顺德拥有丰富的祠堂文化,我们将文化向外推广之际,自己也要去了解去学习,让更多人认识岭南广府文化,共同建设文明城市和美好家园。
编辑:韩堤
来源:顺德档案史志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