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城市网消息 杏坛2月17日晚的的元宵晚会,会聚了8种类别的11条龙。杏坛传统龙文化的再一次得到空前展现,有幸一睹其独特魅力的观众无不惊绝。
杏坛是“中国民俗文化之乡”,民俗文化斑斓多姿,令人津津乐道。而其精髓,是那些流淌在杏坛人民骨子里的“龙文化”。
邓家声,原杏坛文化站站长,在文化站工作了近40年,对杏坛民俗文化了若指掌,常被人称为杏坛民俗文化的“活字典”。元宵晚会上,他客串主持,向观众一一解读登场的舞龙,信手拈来,兴随意到。一条条舞龙在他的嘴里,变得似乎更加闪耀。
11条龙集体亮相是自信的表达
顺德城市网:邓站长您好!8种类别共11条龙于同一台晚会上亮相,实属罕见。杏坛龙文化的魅力得以如此酣畅地释放,这对于杏坛而言,意味着什么?
邓家声:意味着,杏坛以“龙”为中心的民俗文化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印象中,杏坛是在86年开始第一次闹元宵。那时只有2条龙,而且是北水村的自梳女将压箱底的8000元捐出才买到的。随着人们对龙文化的喜爱的增长和重视的提高,很多沉默了多年的龙重新被挖掘出来,所以出现在元宵晚会上的龙也越来越多。
目前,杏坛共有8种龙,每种龙都代表了一种精神和文化。将这8种龙集体亮出,既展现杏坛龙文化的丰富与厚度,也是杏坛人自信的一种表达。
民俗藏于民间是最好的传承
顺德城市网:以“龙”为主的民俗文化艺术得到越来越多的挖掘和保护,给一直关注和支持它的人很大欣慰。但不少人也有这方面的担忧,杏坛的龙文化会不会像其他很多传统文化一样,因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而有如昙花一现?
邓家声:杏坛的民俗文化艺术确实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而且有些还很紧迫。龙舟说唱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龙舟说唱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这门古老技艺,几乎于2005年面临绝境。虽然现在学龙舟说唱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人碍于面子不肯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去表演,只是在家里对着镜子、对着墙壁表演,这对于龙舟说唱的真正传承起不到多大作用。
有人曾拿杂技来做对比,建议我们也像杂技一样多运用现代科技、走向大舞台来发展和壮大民俗艺术。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杂技是专业性的,民俗艺术是业余的。民俗艺术只有藏于在民间才能保持其原滋原味,运用过多的科技和现代元素,会流失民俗艺术本有的魅力。
但这并不是说不要创新。龙舞表演的样式、造型,配乐、舞台背景等,我们都在不段地进行创新。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就必须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所谓昙花一现,不可能会在出现在杏坛。杏坛的龙文化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未来也将更辉煌。
艺术团将助力民俗文化发展
顺德城市网:杏坛正在计划成立文化艺术团,这是出于怎么一种考虑?
邓家声:杏坛有众多的文化艺术组织,但一直以来都比较分散,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组织起来比较麻烦。成立文化艺术团的初衷就是整合杏坛的文化团体,将它们归集到一个整体当中,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组织,便于管理和规划。
但艺术团最大的作用在于能对发扬和发展民俗艺术起到很大的帮助。因为,我们会针对各种文化艺术不同特点,挑选合适的人才进行培训,打响专项艺术的品牌。
此外,很多民俗艺术是需要经费去维持的,艺术团成立后,将会根据需求,组织队伍外出表演,赚钱一定的费用。
□ 张志伟 (编辑:柱子)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