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温暖的力量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顺德文化 > 文化热点 >
精彩专题,一览无穷

热门查看

政府购买服务 力推文化传承

 


杏坛咏春拳传承者们都希望像李小龙一样,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顺德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文化面临着逐步失传的威胁。

  随着顺德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顺德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杏坛镇开始将改革与传统文化的保育相结合,通过孵化成立社会机构——杏坛岭南民俗民间艺术团,将杏坛10家民间艺术团体整合在一起,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力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这种源于杏坛的文化体制改革新模式,对全省有着借鉴意义。杏坛作为顺德基础相对薄弱地区,其实际情况与全省大部分区域比较相似,这无疑使得杏坛模式更易于在全省乃至全国全面推广。

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危机

  6月4日,杏坛镇岭南民俗民间艺术团正式成立。这个民间艺术团由杏坛龙舟协会、光华人龙舞团、高赞锣鼓柜团、永春武术培训中心等10个民间艺术团体组成,是顺德第一个民俗民间艺术团。杏坛镇文化站站长黄剑能告诉记者,成立这个民间艺术团是基于杏坛有着丰富的民间民俗艺术资源,比如人龙舞、龙舟说唱、锣鼓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这些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面临着传承危机。

  2005年,龙舟说唱这门已拥有260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就曾几乎面临失传。当年,在该门艺术最为昌盛的杏坛镇,能够熟练掌握这门艺术的只有6人,其中最年轻的也快70岁了。以前,唱龙舟的民间艺人大多为糊口而辗转街头卖艺,以讨点利是钱。而现在,年轻一辈有学识、有能力,无需再继承这门技艺。

  为了鼓励年轻人学习龙舟说唱,杏坛有个规定:凡是愿意学习龙舟说唱的年轻人每人奖励500元,而培养出一个传人的老艺人也有500元奖励。这个措施推行几年没有多大效果。2005年年底,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龙舟说唱”赫然在列,其难以估量的艺术和考古价值得到了肯定。2006年,杏坛“民俗民间艺术培训基地”正式挂牌运作,龙舟说唱作为一个主打项目首先开班,这门几乎失传的技艺终于得以继续传承。

  民间艺术面临着青黄不接,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传承下去?杏坛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并拥有众多民间艺术团体,为何传统文化传承还是捉襟见肘?几经思索,杏坛人认为,杏坛民间艺术团体虽然不少,但多是基层市民自己组成的小团体,缺乏有效组织和管理,杏坛的民间资源要走得更远,需要更强的合力。由此,岭南民俗民间艺术团应运而生。

艺术团品牌效应初显

  目前,艺术团虽说刚成立,但品牌效应已经初显。7月15日,岭南民俗民间艺术团成立一个多月,便接到了一个大任务,他们代表顺德参加了广东省首届农民文艺大汇演,对于这个刚成立不久的艺术团是否能担起重任,不少人心里都没底。

  但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艺术团选送的女子龙舞队在当天广东省首届农民文艺大汇演中,在23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银奖。 “我们内部是很有信心的。”一位艺术团成员说,虽然艺术团刚刚成立,但大家都憋着一股气,要给艺术团长长脸。

  而首次参加省赛即获认可,令艺术团所有人都充满了信心。而在刚刚结束的全省第五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上,艺术团也再度出击,派出锣鼓柜演出队,为参会人员表演了一出传统文化好戏。如今,杏坛民间艺术团小团体单兵作战的方式得以改变。“利用艺术团这个整体品牌,将杏坛的传统文化品牌向国内外进行推广。”黄剑能告诉记者,在艺术团成立后,所有的表演都由艺术团统一安排,告别了过去散乱的表演形式,对杏坛传统文化的推广大有好处。

  黄剑能说,目前,艺术团的运作由政府支持与艺术团演出两方面组成。目前,杏坛镇政府对艺术团进行扶持,给予政策和资源上的帮助,而艺术团则提供优秀的节目代表政府参加各项比赛和演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艺术团内部,则是由艺术团统筹各成员单位,承接演出表演,通过收取一定的费用来维持艺术团的营运。费用大部分会归表演的团队,小部分提留作为艺术团的发展基金,用作聘请老师、外出学习、设备购置、场地维护等,减少对政府资金投资的依赖。

  政府的资助毕竟只是一部分,艺术团要长久生存还是要靠演出。“要有稳定收入,就必须拿出创作精品,这些精品在各种文艺比赛中获得奖项后,自然会有知名度,将艺术团品牌打出去,吸引观众来看,从而获得稳定收入。”黄剑能说。

社会机构促文化传承

  为了让这个艺术团更有活力,杏坛已经开始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力推艺术团的发展。黄剑能说,随着顺德社会管理创新的推进,他们开始探索将政府购买服务融入对艺术团的日常管理当中,探索社会文体机构的培养,从而推动社会参与基层文化建设。

  黄剑能告诉记者,杏坛镇政府给艺术团提供了一个办公场所,在资金上扶持。今后,政府将更多地处于顶部设计这个角色,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工作交给艺术团来做。“我们不是专业人士,对艺术没有他们这么深刻的理解,具体的工作交给专业人士来做更好,政府要做的就是宏观上的指导,以及对购买服务项目的监督。最终促进传统文化的大繁荣。”

  对于具体的操作,黄剑能说,艺术团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交项目计划书,政府方面在查看计划书后,如予以通过,将给其进行拨款,由其具体运作。政府将在其中起到监督的作用,如果评估得出的结果是不及格,今后的拨款肯定是会受到影响。“政府的角色应该是管理,而不是所有事情都是一肩挑。”

  黄剑能表示,传统文化既要做到保留原汁原味,更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艺术团的目标是每年至少出2至3个节目,既能适应群众口味,又能上台表演。今年艺术团已经在广东省首届农民文艺大汇演中夺得银奖,还登上了第五届广东省群众音乐文艺花会的舞台,年度目标已经达到。明年要在这个基础上,使节目类型更加丰富,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作更多精品。

  他还告诉记者,接下来针对艺术团,政府方面希望购买一些传统文化基本服务。由艺术团提供一些传统文化义演,在为群众创造更好的文化氛围的同时,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00学生成为传统文化传承“新丁”

  无论是表演还是参赛,岭南民俗民间艺术团成立的最终目的还是传承和保护杏坛传统文化。在政府的支持下,艺术团也走进杏坛各大学校,对孩子们进行培训,传承逐渐在消逝的杏坛传统文化。目前,已经有超过300名杏坛学生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学习龙舟说唱、锣鼓柜、人龙舞等传统文化。

龙舟说唱:学生创作充满时代气息

  作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龙舟说唱”也是顺德区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杏坛首先选择在麦村小学开办第二课堂,推广龙舟说唱。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批小学生龙舟说唱者已经能说会唱,现在有部分学生已经升上初中,他们又将龙舟说唱带到了所在的学校,培养了一批小“FANS”。

  在杏坛中学,不少中学生也喜欢上了这种中国的“Rap”。不少学生还自创了《抗震救灾》、《迎奥运》、《校庆颂》等一系列充满了时代气息的新词。而为了让学生们更多地接受这项艺术,在形式上,目前杏坛也已在龙舟说唱的基础上新开发了龙舟表演唱和龙舟小品等多种。

锣鼓柜:推广教学从粤剧入手

  锣鼓柜又叫八音班,因演奏时有一个放置锣鼓的地方而得名。它是顺德民间音乐形式,类似北方的民间吹打乐,已有200多年历史。锣鼓柜内装敲击、吹奏、拉弦、弹拨四类民族乐器,以“柜”为单位,以乐社名称制作锦旗,组成一个演奏班子。演奏者多为乡村及城镇街坊中吹、打、弹、奏的好手。流动演奏时,由4个挑夫抬着锣鼓柜,前面帅旗引领,旁边罗伞簇拥,柜内放大锣和鼓板等乐器,而大钹等乐器则由演奏人员各自拿在手里,乐曲以大小唢呐为主调,吹奏粤曲曲牌、广东音乐、“封相锣鼓”及“西秦”、“大棚”等曲目。

  在政府的支持下,艺术团在高赞小学开设了锣鼓柜第二课堂。“锣鼓柜来源于粤剧,因此我们先让孩子们学习粤剧,再接触锣鼓柜表演。”黄剑能说,在高赞小学5年级、6年级约有100余人参加了锣鼓柜的学习。

人龙舞:4人发展到如今上百人

  舞龙是杏坛最为突出的民俗风情和民间体育传统项目,各式各样的陆上舞龙活灵活观,令人赏心悦目,诸如布满彩灯的灯龙(金龙、银龙)、用纺纱织造的纱龙、用草编织并插上燃着香火的火龙等,其中尤以由数十名青少年模拟组成的人龙最为出名。舞人龙由118名运动员组成,不但要求运动员有一定的武术功底,而且饰龙趸的运动员要身强力壮,团队要齐心,保持人龙随着锣鼓的不同节奏起舞。

  在光华村,艺术团同样选取了100多名5年级至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学习。“不能是太小的学生,因为人龙舞还是要求有一定体力的。”黄剑能说,光华小学开设的人龙舞培训,从最初的只有4个人发展到如今的上百人,而且还组队外出表演。

 


(编辑:俊文)

顺德城市网首页
分享到: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 上一篇:龙舟迎亲,尽显水乡特色之美
下一篇:顺德4作家签约佛山青年文学院 >
知识产权声明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网络违法罪 安网 举报有奖 网络违法罪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粤ICP备13003604号

粤公网安备 44060602000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