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我们推出《城网视点》评论栏目,表达城网及关心热爱顺德的网友对顺德发展、建设的点滴思考与建议,对顺德的每一个进步鼓与呼,为顺德的每一步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希望为这座城市的更加美好贡献我们共同的智慧。
□佳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让城市更加年轻,又充分与乡村振兴无缝融合?
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陈村镇以一场名为“村暖花开”的首季NCC·新岸艺文周活动,交出了一份关于“潮流+自然+艺术”打造青年留驻地的创新答卷。
这场为期三天的活动,不仅是艺术与自然的交融,更是一场以文化为纽带、以青年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微实验。透过这场活动,陈村展现了一座小镇如何通过“文旅+”模式激活存量空间、重塑城市气质,并以此回应“百千万工程”与“以水兴城”战略的时代命题。
从“水岸空间”到“青年磁场”:文旅融合的在地化表达
陈村NCC·新岸艺文周选址于新城与传统村落交界的滨水公园,以“艺术装置+生态场景+互动体验”为核心,将原本静态的公共空间转化为动态的文化容器。三组大型艺术装置《渔获》《狗大》《生长》以渔网、气模、竹钢等材料为载体,既传递了“数字与传统对话”“松弛美学”等青年文化符号,又巧妙融入岭南水乡的生态基因,形成独特的视觉记忆点。
活动还通过草地音乐会、机车展演、魔方竞技等潮流项目,以及粤语灯谜、龙舟体验等本土文化元素,构建了一个“传统与潮流共生”的场域,精准切中年轻人对“松弛感”与“在地性”的双重需求。
这种“公园即舞台、日常即艺术”的策展逻辑,不仅提升了空间利用率,更将文旅体验从“观光式”升级为“沉浸式”,为城市注入持续吸引力。
从“流量入口”到“留量密码”: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陈村近年来以“打造最年轻的青年创业乐业之城”为目标,此次艺文周正是这一战略的缩影。活动通过三大路径实现青年留驻:一是场景赋能,以“低密度、大草坪、长绿廊”的滨水环境营造“逃离都市”的松弛氛围,满足青年对自然与社交的双重向往;二是内容共创,联动舞蹈协会、培训机构、幼儿园等本地机构,鼓励青年参与艺术表演、亲子互动、公益义卖,强化社区归属感;三是产业链接,借活动吸引50余名主理人共商片区发展,将艺术周转化为招商平台,推动文商旅业态融合,为青年提供创业机会。
这种“环境吸引—情感连接—机会供给”的闭环,让青年从“过客”变为“共建者”,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从“文化盆景”到“城乡共荣”:千年花乡迈向新型城镇化的深层启示
陈村的实践揭示了一条城乡融合的新路径:以艺术为媒介,激活空间价值。
通过将公园打造为“城市客厅”,陈村不仅缝合了新城与旧村的物理边界,更以文化为纽带弥合了城乡文化认知的鸿沟。例如,活动中“诗词展”与“水上自行车”的混搭,既保留了乡土诗意,又注入了现代活力,形成独特的城乡美学。
然而,若要将“流量”转化为长效“留量”,仍需在以下层面深化:其一,强化科技赋能,借鉴深圳“数字艺术周”的科技融合经验,引入AR导览、虚拟策展等技术,提升互动深度;其二,深化文化IP,将“村暖花开”的四季主题IP继续深化,结合陈村花卉产业优势,打造“艺术+农业”跨界品牌;其三,优化服务配套。当前,公园开放不久,无论是现场配套还是周边配套,加之过于集中的一侧出入口,初始踏入多少有些不便,可参考上海新天地“艺游季”的多城联动模式,完善交通接驳、青年公寓、生活便利等周边配套设施,构建“15分钟艺术和生活圈”。
陈村NCC·新岸艺文周的首秀,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关于“小镇如何年轻”的社会实验。它正在表明,城乡融合并非简单的空间改造,而是通过文化认同与青年参与,实现“人、城、产”的有机共生。
未来,若能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数字时代、更细腻地运营激活社区活力,陈村或将成为大湾区“青年友好型城市”的范本,为无数寻求转型的小城镇提供可复制的答案——唯有让青年与城市共生长,才能让“诗与远方”真正扎根于乡土大地。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