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下午,“顺建之美 圳相见”2024年顺德区老旧建筑活化建设文旅空间推介会(深圳站)在深圳市南头古城IF工厂举办,杏坛镇向社会各界推介一批老旧建筑资源。
顺德?杏坛,土地面积122平方公里,身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腹地,是珠江三角洲知名水乡,千年古镇。南宋时由夏、谭两姓开村,以孔子讲学的“杏坛”命名,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龙舟说唱、人龙舞、八音锣鼓、永春拳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杏坛镇党委委员黄保华向外推介杏坛古建筑。
作为沉积千年的历史古镇,这里文古内涵丰盛。祠堂、家庙、石桥等古迹遍布各村,处处小桥流水人家,拥有近600处古建筑,是顺德区文物存量最大的镇街。为了唤醒沉睡的文古资源,实现经济社会与建筑保护利用的良性互动和发展共赢,上阶段杏坛大力推动文保活化“杏韵守望工程”、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乡贤、企业家驻点探索,实现了古建的焕新与蝶变。
位于逢简水乡的和之美学馆,是祠堂焕新的典型代表。在区镇两级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和之美学馆引入广东阅生活科技有限公司,以创新思维与超前理念,将和之梁公祠活化为一间集咖啡、阅读、艺术文创器物等具岭南文化特色的美学展馆。项目通过活化在地文化、水乡文化、岭南文化、祠堂文化与永春武术文化,承启杏坛逢简,打造顺德的美丽后花园,静享美学生活漫时光。
位于杏坛桑麻的“红房子”,是文旅联动的典型代表。桑麻·红房子水岸生活空间,座落于杏坛镇北街百年古村落中,最早的前身是清代的祠堂后在计划经济时代推倒重建成红砖蚕房,现经口岸文旅集团联合专业海归设计团队,在保留原建筑风味的前提下,融入新国风等多元设计理念,将百年历史渊源的红砖屋,重新设计修缮为多元艺术生活空间。项目在进行传统建筑改造的同时,引入文创教育、艺术展览、餐饮娱乐等多元千变业态以点带面提升空间活力、文化活力和经济活力,焕活传统村落的人文历史底蕴。
位于杏坛古朗的水乡迹忆馆,是艺术乡建的典型案例。厦门理工文化发展研究院艺术总监、深圳艺术研究会会长伍时雄作为地道古朗人,始终心系家乡、情牵故里,投资300万元活化古朗村供销社旧物业和老旧民居,通过空间改造、生态保育等方式成功打造出水乡迹忆馆,构建出一个大众认识乡村、理解乡村、感受乡村的艺术窗口。
以上只是杏坛众多乡村古建的一个缩影,全镇30个村居600多处文古还有更多更优质、更饱含韵味的空间建筑有待开发。
杏坛水乡忆记馆。
接下来,杏坛将重点开发以下三大片区的老旧建筑资源,包括“长寿之乡”古朗村、“状元之乡”右滩、“家庙聚落”昌教大宅门等。
古朗村一个隐身于岭南水乡的“世外桃源”。村内水道纵横、古桥林立、古树参天,素有“三关六寨五拱桥”之称。拥有一座清代乾隆皇帝御赐的“百岁坊”,代表着古朗村源远流长的长寿文化,是又名为“长寿之乡”。环境清幽、民风淳朴,这是古朗村的长寿密码。漫步百年古朗,古径阡陌,“引龙、起凤、跨鳌、青云”等古桥错落有致,桥下轻舟游荡,两岸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建筑鳞次栉比。
右滩村地处甘竹滩,是明状元黄士俊的故乡。得益于村的特殊地位与地理优势,文古建筑保存得较为完备,还保留着当年的白石街巷及古祠、古庙、古树。龙舟脊,镬耳顶,水磨青砖,白石门框,猫儿窗,趟栊门,门檐壁画,白石基脚等清代建筑典型至今保存较完好。
目前“黄氏大宗祠、六祖殿、新街古村”组成了文古连片的开发区域,有可供开发的民居群共八间,面积在100--160㎡之间,具有较强的开发价值目前该区域与龙江左滩形成“左右滩”联动,正在打造一河两岸的文旅创新空间。
“家庙聚落”-昌教大宅门,又称黎氏家庙古建筑群。位于杏坛昌教村,是清代大官黎兆棠(昌教潭头人、慈溪太后干女婿)的故居及其黎氏家庙,建筑群紧邻中心城区,是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4000㎡。整座建筑设计独特,有五道门出大宅门,内有房屋十多间,每间都有石天街,地面铺街砖,而且每间有门相通,均采用青砖、石脚、木杉桁承架天门,每间均有两廊,两房一厅。大宅门内多处见有珍贵玻璃门窗及用木条组图门、板墙。内有石雕、木刻、古画、砖雕等。
编辑:袁永
通讯员:吴健华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