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希望能到工作最难而又最多的地方去锻炼,假如给我一份每天24小时的工作,我不会叫辛苦,也不会感到疲劳和打磕睡。”这是优秀共产党员、水利工程师翁建才1955年在武汉水利学校毕业前夕向学校递交的工作志愿书上如此写道。
翁建才,原籍顺德小黄圃,1937年生于香港,1944年随父母迁回母亲乡下勒流黄连。1952年考上武汉水利学校,1955年毕业时被分配到甘肃省从事水利水电技术工作,1983年任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副院长。1985年6月在武汉参加水电部组织的《抽水站设计规范》书稿审订,昼夜工作,因心脏病发作而昏迷休克,经抢救无效于6月24日清晨去世,年仅48岁。
《人民日报》刊载纪念翁建才的长篇通讯。(顺德区档案馆供图)
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翁建才将自己的心血无私地献给了水利事业,献给了黄河,献给了甘肃的父老乡亲,他负责或参与勘测设计的甘肃省中部严重干旱区大、中型引水和提灌工程达10多项,灌溉面积100多万亩。历年来他被评为部级、省级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五一”劳动勋章,被誉为甘肃省引水提灌事业的拓荒者。
长河奔涌,岁月如歌,翁建才的献身精神为后人书写了不可磨灭的篇章。当前,顺德有一批批像翁建才一样勇挑重担、忘我奋战的“顺德铁军”在一线协同作战、攻坚克难,抢抓发展机遇,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干劲,快马加鞭、势不可挡、势如破竹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全力建设顺德高质量发展综合示范区。
翁建才的感人事迹,正鼓舞着顺德全区上下以无惧无畏的战斗激情投身顺德高质量发展大潮中去,谱写一曲曲再创顺德辉煌的壮歌,迸发一股股激励顺德人民不断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澎湃的浪花
到艰苦奋斗的一线中去
1955年,以全优成绩被评为甲等优秀生的热血青年翁建才,服从组织分配,来到甘肃,扑进了大西北的怀抱。翁建才一到工作岗位就迫不及待地到了工地,参加了新城——青石川机灌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接着,他又参加了大夏河、洮河两岸的小型机灌工程的勘测设计。在5年的时间里,他和同事们参与了7项小型提灌工程,很快成了技术骨干,担子更重了,责任也更大了。
1964年设计、1965年建设的榆中县三角城电灌工程,是我国当时最大的电力提灌工程。翁建才负责其中的设计、校核、审查工作。他发现总干渠一段长达7公里的渠线要跨越10条大沟,有的深达60多米,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为此,他多次翻山越岭,披星戴月去踏勘,终于找到了一条新的合理的渠线,只增加了一个泵房,开挖了两条分别为1.6公里和300米长的隧洞,就甩掉了10条大沟,渠线长度也缩短了2公里,既节省了投资,又缩短了工期。
1977年,为开发土地广阔、地势平坦、日照充足的甘肃永登秦王川盆地,“引大入秦”工程上马了。这是一项跨流域的引水自流灌溉工程,灌溉面积达86万亩。翁建才是该工程技术负责人之一。引大工程总干渠穿越多山地区,由于山大沟深,给设计、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在技术上,翁建才把眼光盯在高水平的水准线上,设计了长达15公里多长的盘道岭隧洞,这是当年国内最长的输水隧洞。
1981年4月,翁建才和同事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建我国的第一个水利工程项目——皋兰县西岔电灌工程的加固、改建任务。为了摸清原工程情况,他在120公里长的渠道上徒步跑了3遍,136座总长达10多公里的隧洞他差不多都进去看了。他主持设计的西岔电灌工程由于质量好、进度快,多次受到水电部和联合国粮农计划署官员们的好评。西干渠皮带沟渡槽还获得1984年水电部优秀设计二等奖。
1984年8月,为解决镍都金昌市的工业用水问题,翁建才和同事乘车千里迢迢到了青海省门源县硫磺沟,开始了“引硫入西”工程的踏勘。他们穿过硫磺沟来到祁连山北麓海拔4125米高的冷龙岭雪山,在3500米的半山腰安营扎寨。当时二十几个人只带了一顶大帐篷,实在挤得睡不下,翁建才和另外一个同事钻进了一辆吉普车。8月的祁连山夜晚,呼啸的山风侵袭人的肌骨。刚开始下雨,一会儿就变成了雪,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裹着棉被、皮大衣还冻得睡不着觉。就这样,翁建才在吉普车里坚持了两夜,直到有人下山,才住进帐篷。由于高山缺氧,有年轻同事高山反应强烈下了山。翁建才则和两个同事则吃掉背着的干粮,继续一步步艰难地攀登。
到祁连山南麓,踏勘工作更为艰苦,他们从军马场借来十几匹马,进入平羌谷峡谷。8月天气,山外戈壁暑气蒸人,可山里下着毛毛细雨,寒气逼人。他们骑在马背上,穿着皮大衣,外面还罩上雨衣,再背着测量用具、干粮、水壶,每天在马上骑六、七个小时。从未骑过马的翁建才没多久就被马鞍子磨破了双腿。他用毛巾把伤口缠住,坚持走。到了宿营地,浑身的骨架都散了。下了马都不会走路了。有人提议第二天休整一天再走,翁建才说:“等回去再好好休息吧,弄不好要下大雨,就误了工作。”第二天上马时他竟爬不上去,要别人托一把才能骑上去。山路崎岖不平,陡峭险峨,有时他们要在坡度达40度的峭壁上冒着生命危险工作。翁建才这时已有了冠心病的前兆,可是为了开发河西地区,保证镍都水资源的供给,他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14天中步行、骑马、坐车几千里,圆满地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艰苦的踏勘任务。
激情的岁月
把最好的时光留给水利事业
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生命。30年来,翁建才以他紧张的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实践着这一点。他常说:“我想我每天多干2小时,我生命的价值就提高25%。”1955年他一到甘肃,扑下身子一干就是7年,没有回过广东顺德县黄连的家中。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组织上要求劳逸结合,每天上7小时的班。别的小伙子饿了干脆上床睡觉,而翁建才却躺在床上看书、计算,系统总结了7年的工作,写了3万多字的提灌工程总结。
7年后的第一个探亲假,他回到黄连和邻居陈桂女结了婚。探亲假刚满12天,也是婚后第三天,就匆匆踏上了返回甘肃的征途。在单位,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干。该回家过年了,他不肯为候车买票而耗费精力和时间,临近年关,客流量最少的时候,他才登程。妻子儿女倚门翘望盼人归时,他还在兰州忙着。大年初一上车,对他是常事。等他到了家,兄妹们又该去上班了。全家合拍一张团圆照的愿望,始终没能实现。1982年春节,是他享受探亲假最长的一次,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次。按规定他有80天的假。他扛着两个大包进了家门。妻子儿女惊喜之余,发现包里装满了图纸。孩子们失望地说:“爸爸,你把办公室搬家里来啦。”他只是笑笑,说:“工作忙啊!”在妻子的记忆中,他回家总是爬在桌子上,不是画图、核算,就是写论文,翻书查资料。这次探亲假,他审定校核了44张图纸。离假满还有20天,工地开工了,他不顾妻子的劝阻又返回了兰州。
《人民日报》的长篇通讯有这样的一段话: 1978年8月,翁建才的母亲患癌症,一病不起,老人家多么想最后看一眼自己的儿子呀!奄奄一息,滴水不进,却始终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她稍一清醒,就用极微弱的声音呼唤远在大西北的爱子:“才,才回来了吗?”兄弟姐妹发来了一封封电报催他回去.可是一项正在紧张施工的渡槽和隧洞工程被突然暴发的山洪淹没了。作为技术负责人,他怎能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离开工地呢?他强忍悲痛,回复了一封又一封的电报:“黄河需要我,离不开!”第五封电报拍来了。电文是:“母不见,不瞑目。”同事把翁建才劝上汽车,护送他越过涨水的山沟,把他送上火车。9月3日下午,翁建才迈进家门,一见骨瘦如柴的母亲,顿时泪如雨下。他双膝跪倒在母亲的床边,连声呼唤:“妈妈……”老人家已经不会说话了,但她听见了儿子的呼唤,两行热泪从清癯的面颊上滚落下来。当时7时10分。这位善良的老人等儿子等了14天之后,终于安祥地闭上了眼睛。
生命的丰碑
西北大地留下他的足迹
水利事业是艰苦的事业。30年来,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日晒雨淋的滋味,翁建才都一一品尝过了。他在实践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从业务基本功到吃苦耐劳的品性,凡是一个水利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他都要求自己具备。在工地上,有时两个干馍、一撮盐、一杯开水就能过一天。偶尔吃一顿酸白菜就算“改善”伙食了。白天东奔西跑,经常在泥土地上铺点干草倒头就睡。六十年代,干“三电”工程时,他每天的日程安排是:清早喝一碗玉米面糊糊,带两个馍馍到野外踏勘;晚饭后,在门口站立片刻当作休息,随后便伏案工作。他屋里那盏汽灯总是亮到深夜。
在西北地区从事水利工作,本身就要克服很多困难,对患有皮肤干燥病的翁建才来说,就需要承受更大的痛苦。西北高原气候干燥,日烈风猛。而这种病,日照使他周身刺痛,风吹使他皮肤干裂出血。三伏天,踏勘时,别人可以穿短衣短裤,而翁建才却头戴一顶草帽,脸上包块大毛巾,只露出两只眼睛,上身穿一件工作服,袖口还得扎得紧紧的。下身穿劳动布裤子,脚蹬球鞋。浑身常常被汗湿的衣服黏在一起。同事看到他嘴上的一圈血痴,看到他睡过的床上掉下的一片片皮屑,拉起他的裤脚管,不忍心再看下去。可他照样白天漫山遍野地跑,晚上干到深夜。有时到隧洞中查看,从淤泥过膝的洞子中出来,脱落的泥巴粘掉了他曝裂的皮肤,两腿一片鲜血。他用水洗去血迹,掏出“棒棒油”抹上,还是照样工作。随着他的年龄逐渐增高,妻子不忍心看他每次回家浑身暴裂的皮肤,让儿女一针一针地往下挑皮,劝他调回广东。他总是说:“西北呆得时间长了,那里的一草一木我都有感情,甘肃需要我,我的事业在黄河。”
翁建才去世后,他的妻子、儿女、弟妹们来到了甘肃。站在他用生命缔造的丰碑前,家人们对他和他的同事所从事的水利事业理解了。他的妻子陈桂女说:“建才把全部心血献给甘肃人民办水利,使不少干旱穷困的地方改变了面貌,我们家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
1985年,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和翁建才的家乡顺德作出决定,号召共产党员、广大知识分子和职工,开展学习翁建才事迹的活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翁建才英名永存》和专题报道《魂系大西北——记优秀共产党员、水利工程师翁建才》,指出“他身后留下的一眼眼甘泉,一道道大坝,一片片绿荫,是他生命的丰碑,高原人民将永远记在心里。”
当前,最为让人振奋的,是全区干事创业激情的再现,激发出了新时代敢想敢闯、敢为人先的精气神,展现了顺德干部群众攻坚克难、主动担当、主动作为的精神状态。闯出一条顺德高质量发展之路,离不开一批批“翁建才”式的顺德铁军。我们相信,只要继续弘扬顺德人敢想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担当作为,以舍我其谁的心态做事,顺德建设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示范区将有更多无限可能。(文宁 赖杰昌整理)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