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叔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大良鱼灯
顺德城市网消息 (记者钟柳梅) 9月26日下午,顺德梁銶琚图书馆2楼热闹非凡,100多人在鱼灯传承人潘培森老人的教授和指导下,学习制作鱼灯。“老师,中秋节为什么要制作鱼灯?”、“多余的竹篾怎么办?”……现场的“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抛出来,潘叔忙得应接不暇的同时还要解答问题。不过,他仍然很乐意,并感叹道,“看到年轻人有这样的兴趣和耐性制作鱼灯,很难得。”
潘叔身边如今多了一位女学生
业余爱好,一扎就是40多年
潘培森是顺德大良人,今年69岁,扎鱼灯已经40多年。在顺德,懂得制作鱼灯的人屈指可数,潘叔便是其中之一。
大良鱼灯,作为一种富于水乡特色的扎作工艺,曾是清代大良元宵节、中秋节最为引人瞩目的景观,在清朝中叶开始,兴盛了足足一百多年,出现过许多扎鱼灯的能工巧匠。
潘叔对记者说,小时候每逢重大的传统节日,例如中秋节、元宵节、春节等,看到满街挂起的鱼灯,自己就很感兴趣。刚开始的时候,潘叔扎比较静态的水果灯笼,从20多岁开始,自学扎鱼灯。虽然扎鱼灯是业余爱好,但颇有天赋的潘叔扎出来的鱼灯却“有模有样”。“鱼有很多种,而且形态各样,有摆尾的,有张嘴的,特别生动灵活。”每当看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鱼灯在自己手中诞生时,潘叔就觉得特别快乐。
就是因为当初的兴趣,潘叔一直坚持了40多年,直到现在,每逢春节、元宵、中秋等重大的传统节日,只要有亲戚朋友预订鱼灯,他仍然很乐意去做。潘叔扎的鱼灯不仅受到亲戚朋友的喜欢,而且频频获奖。其中,在2012年,潘叔制作的两份作品《金龙腾飞》、《金鱼》 均获得广东省首届花灯文化节的银奖。而2013年,潘叔的作品《鱼灯》在顺德区的比赛中获得金奖。
制作一个鱼灯,需要坐定定4日
扎一个鱼灯,要坐定定4日
潘叔在制作鱼灯的时候,会先在脑海中进行构思,并把它画在白纸上。真正制作时,先以竹篾扎成鱼形骨架,称作“扎架”,是制作的第一道难关。竹子的长短轻重都要合乎规格,扎工要巧,扎口要稳。鱼架扎好后,就扪上白色的绸布。潘叔说,扪绸布时,要扪得贴贴服服,不能看见接驳口,不能有绉痕,不能松动。最后是着色描鳞,描上眼睛,鱼灯就制作成功了。“一般高质量的鱼灯,意态逼真,燃灯后通体透亮,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在近日大良举办的一次贺中秋鱼灯制作活动中,顺德城市网记者亲眼看过鱼灯制作的扎架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潘叔说,制作一个1.2米长的鱼灯需要4天左右,每天至少要坐定定6至8个小时,现在已经很少看到年轻人有这样的兴趣和耐性。
据史料记载,大良鱼灯盛行于清代,但抗战后,鱼灯工艺制作后继无人,盛极一时的鱼灯会就没落了,懂得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潘叔是目前顺德少数掌握制作传统鱼灯手艺的人,他希望越来越多顺德年轻人能够认识和了解大良鱼灯,并学会制作。因此,每逢有社区或单位邀请他去讲授鱼灯的制作,他都十分乐意。
现在潘叔身边,多了一位顺德年轻人,她就是就读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大四学生梁容笙。梁容笙是土生土长的顺德大良人,在今年暑假一次偶然的机会跟随潘叔学习制作鱼灯,从此爱上了这门手艺,并跟着潘叔学习扎鱼灯直到现在。她说制作鱼灯十分枯燥,是一个重复又重复的过程,她敬佩潘叔的耐性,但当说到是否拜潘叔为师时,她也有些犹豫,“一旦拜师,就意味着我要承担传承这门手艺的责任,所以我也会慎重。”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