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城市网消息 “凤岭朝晖”、“锦岩夜月”、“云路松风”,提到这些名词老一辈的顺德人或许要熟悉些。这是顺德早在康熙年间评出的“凤城八景”其中三景。当时西山庙、锦岩庙、云路水松这些景物都曾名列其中。但如今一些景物因时代的变迁而日渐消逝,其中一度以水乡松景而闻名顺德的“云路松风”已经淡出人们视线将近半个世纪。不过近日记者从几位云路老人口中得知,原来当年的“云路松风”仍有部分足迹保存下来,一直隐藏在云路坊间,于是记者深入云路寻找这一百年古迹。
老人带路,云路城间寻找百年古桥
昨日(10月12),记者跟从游旭勤、梁祥根、锦叔三位见证云路历史变迁的“老云路人”,寻找到了古时“云路松风”的足迹,据说两坐桥齡超过两百年的古桥一直隐藏于云路坊间。
旧时的云路人习惯把“云路松风”称作为“十里松风”。“‘十里松风’名字的来源于当时修建在云路的青云路,即是现在的环市北云良路口路段。这条路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都是顺德通往现在的顺峰山青云塔唯一的一条陆路,青云路的两边则是布满大大小小的河道。当时的先人为了出行方便,就沿着青云路修建了十座桥,十座桥一直通到青云塔底,不过现在这些古迹大多数已被毁。”75岁的游旭勤向记者讲述了当年“十里松风”的由来。
“十座桥中,如今只有第一、第二座桥保留了下来。”另外一位同样是经历云路变迁的锦叔告诉记者,目前这两座桥只有一座是完整的,别一座则只剩下了一墫桥墩。记者跟从三位老人一同来到了当时被称为“第一盛桥”所在位置——现在的环市北云良路口。
记者在环市北云良路口的一家花圃场里见到“第一盛桥”,当年的古桥如今只剩下了一墫将近长十米的桥墩,由于长期无人管理,如今的桥墩已被旁边的一个花圃场用来摆放花盆。桥身由多块大石块堆叠而成,带着几分暗淡,细细的青苔已爬上了桥身的石块。不过石阶仍然保持着原先的大至容貌,其灰白的桥身清晰可见。
河、树相依,古桥曾经的美好
据锦叔介绍,此桥的桥齡超过二百年,是“十里松风”十桥的起点桥。“以前的先人习惯把一‘坐’称作一‘盛’,后来大家都是按十座桥的排位数称呼这些桥,从‘第一盛桥’起,到顺峰山的青云塔一共要经过九座桥,第十座桥建在塔底边的河道上,行人只走前九座桥就可以到达塔底。”
据历史记载,青云路是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由原县城东门延伸到神步山青云塔下,而青云路两旁则种了繁茂的水松树。
游老人表示“十里松风”并不是真的有十里长,只是由于刚好有十座桥,先人就取其意而名命。“当时十座桥的两岸都载满了水松树,一河两岸景色十分突出,不过可惜这些松树早在解放前就已经被砍,只留一排排的树根。”同行的梁祥根老人告诉记者,在顺德重新进行了城市规划后,当年的河涌都已被填埋,树根也被挖走,十座古桥也被拆毁,青云路亦随之而被新的道路代替。
当年风光不再,桥墩荒芜无人识
“当时,每年的九月九重阳节,整个顺德百姓就会从四面八方涌来,经青云路或十桥到青云塔登高祭拜。”游老表示,由于到青云塔只有过桥或走路两种途径,因而重阳节的前一晚10点过后,就已经有人赶来大良。“重阳节当日,青云路是人头涌涌,解放后有些人有自行车,当时如果想停放车那可不容易,有些人干脆就把车扔到旁边的河里。”不过当年的热门随着时代的发展,最已不再。
当年十里松风的风光是每个云路人的骄傲,但如今所有的风光只留下了一个古老的石墩。而现在石墩的使用者,花圃的老板表示,并不知道这座被用于摆花的石墩原来是一坐有着百年历史的古桥。
而另一座桥虽然得以完整保存下来,不过也是风光不再,人气冷淡。在如今的云路社区篮球场边,该桥由于曾被修补过,因而至今还保持着完好的面貌。由于桥是采用红石做为原材料,因而整座桥通体通红,但不过现在的云路河道都被填为实地,因而,当年的百年古桥也只能成为云路历史中的一抹印记,不再像当年一般桥上熙攘。
□梁雯雯(编辑:梅子)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