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表老艺人叶叔正在修表
顺德城市网消息 (见习记者罗仲培) 时过境迁, 事过境迁,然而一些物,一些人,一些故事都会被滞留在老城区深深浅浅的沟壑中,成为了我们内心最渴望而不可及的眷恋。老房子越来越老,越来越破旧,里面悠然住着不是主人的房客,一住就是几十年、半辈子甚至一辈子,而那些旧时时常能看见的老艺人,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
记忆中的老工艺,还剩多少?
避开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条小巷安卧在新基二路的右侧,随着身影的深入,走进大良北区的老街,一排排的老屋映入眼帘,在斑驳的墙壁上延伸的老树根,虚掩着的陈旧木门,从破旧的窗户延伸探出头来的一株绿藤,兀立屋顶上的不知名野草,古井旁边的片片青苔,一切都彷如在诉说往日的热闹和今日的寂寞。
今年68岁罗婆婆在大良锦岩路附近住了大半辈子,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她记忆的见证。罗婆婆说,以前这一片都是瓦片房,拥挤的小巷里住着7、8户人家。罗婆婆还记得经常有补锅的人背着工具在小巷里吆喝,“‘补锅啦!补锅啦!’敲得锅噹噹响。”罗婆婆一边说,一边做出敲锅的动作。“以前有补锅的、补鞋的、爆米花的,但是现在没有了,很久都没有看到了。”对于旧时的印象,罗婆婆虽然有些含糊了,但是伴着她成长的补锅、补鞋等老手艺成为了她记忆中不可抹去的一道风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老城区渐渐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现在原来居住在老城区的居民渐渐老去,他们对老城的深厚感情只剩下了斑斑点点的痕迹,而在他们记忆中的老工艺也在逐渐退出市场。
修表匠,老城区挣扎的手艺人
叶叔的修表摊在大良北区老街的转弯角处。叶叔说自己来自广东河源,今年已经50岁了,自1985年在顺德居住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也算是半个顺德人了。”叶叔笑着说道。叶叔向来喜欢自由,不想跟其他人一样进工厂打工,于是十几岁就选择了学修表,从此踏上了修表的生涯。
叶叔从事修表行业已经28年了,三四方米的小店承载着他修表的梦想。这些年,他修过了太多的表,从最早需要手动上弦的机械表,到如今的各种石英表。在上世纪80年代,手表还是有钱人的专属品,还需要企业职工攒上好几个月的工资才能买到,“但到今天手机已经取代了手表的计时功能,手表成为装饰物,修表也已经不是一个‘风光’的职业了。”叶叔边说边拿修好的手表,交还给客人。
然而,老手艺的产生与发展从来都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有了市场的需求才有手工技艺的存在。“当时修表是一个技术活,很有市场,每天的收入大概能有100多元。”叶叔话相比当时,现在的收入少了很多,“现在来修表的人少了,贵的有保修,便宜的就更没有修的价值了。”叶叔现在一个月的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用叶叔的说就是仅仅是“糊口饭吃”。现在他大部分的生意以给石英表换电池、给机械表洗油、调调松散的零件为主。为了增加收入,叶叔除了修表,买配备了配钥匙的机器,有的时候他还会帮人上门换锁。
俗话说“荒年不饿手艺人”,放在今天却不完全正确,由于学习手艺是件很繁琐枯燥的事情,导致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学习老手艺,很多老手艺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甚至失传的困境。叶叔表示,修表人心要细,眼要利,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而且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每个手表里面有100多个零件,每个零件的功能都必须清清楚楚,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静下心来的,哪有这个心思。”叶叔说,一个称职的修表师傅,必须对手表里的零件了如指掌,即使所有零件都散落一地,也能把它拼凑起来。随即,叶叔打上老花镜,将桌面零散的零件,一件一件的并和起来,期间没有一次的犹豫或者错误,手表又重新转动起来,“它们都在心里了,融为一体了,根本不用思考。”叶叔说。
手表在叶叔的手中复活,随着分针、时针一圈圈的转动,叶叔和这个行业却在时光的冲刷中被淡忘。叶叔说,在北区,仅剩下三个跟他一样会维修手表的人,“大家的年纪都大了,可能再过十年就没有这个行业了。”叶叔对于这个行业有着太多的不舍。
事实上除了修表,其他例如像弹棉花、剪发、修电器、补鞋等老工艺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老工艺怎样适应市场的变化,怎样做到“老“当益壮,符合社会需求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