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温暖的力量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顺德资讯 > 本土速递 > 社会万象 >
精彩专题,一览无穷

热门查看

逐渐改变的人群,传统文化的革新迷局



传统文化在传承中需要革新


  顺德城市网消息 (记者林仲儒) 划龙舟、听说唱、看飘色……每年都是一个样的民俗活动你厌倦了吗?如果你厌倦了,有想过该怎么改变吗?

  6月10日至12日,在顺峰山公园内有多场民族活动展出。顺德城市网记者前往采访时发现,虽然前往现场游玩的市民不少,但对那些在现场表演的传统活动,却并非所有人都那么热爱,对于每年都一样的表演项目,市民们有话想说。

■现象
  误区:老年人都喜爱传统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传统活动多是老人家比较热衷,确实,不少长者会身体力行来支持本地的传统习俗。例如10日上午负责杏坛飘色巡游表演的尤叔已经有20多年的飘色出巡经验了,他说自从退休以后,他就一直参与村里面的飘色巡游活动,抬架子、拉小车、撑伞,即使辛苦他也乐此不疲,“从我爷爷的爷爷辈开始,村里就有这些活动,自小我就喜欢这些传统习俗,只要还能动,我会一直跟着飘色的旗子走出去。”

  但其实,也有老人家会对这些传统习俗表示厌倦。家住金榜的梁婆婆一大早来到顺峰山公园牌坊下等着看表演,她想看的不是舞龙舞狮或锣鼓柜、飘色,而是她孙子表演咏春拳。“龙舟啊,锣鼓柜啊,那些我都看过很多了,以前在桂畔海那边看得最多。如果不是孙子叫我过来看打打拳,我今天就在家里看电视算了,每年都是那些表演,我们老人家早就看厌了。”

  事实:小孩反而更能接受

  跟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在活动现场对民俗表演最感兴趣、人数最多、最积极的不是老年人,而是小孩子。当天在牌坊下表演咏春拳的学生之一,小欣告诉记者她很喜欢打咏春拳,那是一种放松的最好方式,“我也不知道,它(咏春全部)已经有多久了,反正我看见别人打我就也去学着打,越打越喜欢。”

  看见小欣在接受记者的采访,其他正在休息的小拳手们也走过来七嘴八舌地说道,喜欢打咏春拳、喜欢听龙舟说唱,这里的民俗活动几乎都参与过。有几个读小学一、二年级的小孩子还说到,自己已经跟着爸爸去划过龙舟了。这确实令记者惊讶,要知道记者在广州曾做过简单的调查,很多12岁以下的孩子别说自身划龙舟,就是在现场看过龙舟的人都不多。

■深因
  思考:受欢迎也需要革新


  或许这能归因于顺德区近几年来在传统民族文化保存和推广上,在6月8日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上受大众关注的顺德锣鼓柜、广绣刺绣技术,都是区政府对传统文化保护和推动的突出表现;又或者这能看作是顺德区民族民髓的魅力所在,自愿捐赠超过190万元来修缮古祠庙的杏坛镇右滩村黄新博就是代表。

  但这恐怕不能成为区内民族文化长期一成不变的原因。据记者对多位市民调查所得,很多市民都认为,这些活动多是以观赏为主,缺乏参与性,看多了就失去兴趣。12岁的陈俊熙就表示,他来顺峰山公园看过几次节目活动,都是舞龙舞狮、飘色巡游,或者咏春拳表演,虽然好看,但从来都不能参与其中。“如果那些活动能让我一起玩就好了,那样我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样表演出来的。”

  提问:可否加入些新元素

  每年都进行的表演应该有所创新,这不但是观众的意见,也是表演者的心愿。在青云湖边表演龙舟说唱的何锦朋同样是一个12岁的学生,当天上午他和另外两位同学共同表演的赛龙夺锦说唱得到了围观市民们的热烈鼓掌。尽管表演很受欢迎,但何锦朋还是认为,他们应该作出一些改变,“主要是表演的方式上可以加多点潮流的元素吧,例如找些人来伴舞,我们三个说唱的时候可以互相换位,也不用总是穿这些传统的服装,改变一下个人造型也行嘛。”

  除了现场的市民,网友们也对这个话题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网友“凌凌漆”说,年年都外吹果只笛,确实会厌倦啊。所以,“清风一笑”就说道,对这些表演的厌倦,是好多人淡化过端午看龙舟的原因了。但真说到要为此而改变,大家却犯难了,以网友“天空不死把”为代表,很多人都问,真要加入新元素,那该加些什么?或许正如网友“齐癫大圣”所说,创新是好,但有难度,还是给多点时间表演者吧。

  回应:想改却怕改的窘局

  对此,杏坛镇文化站站长陈文庄表示,在传统上作出改变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是政府文化部门一直都在思考的事情。但是,如何改变,新加入的元素能否和原来的传统文化精髓相互结合而相得益彰却是个大问题。“我们想改变,却怕改变,因为改变后效果不佳,将受到市民的批评。我们希望区政府能多给指导,例如请一些省级的专家来教导我们该在传统中加入哪些新元素,才能保留精华又跟上潮流。”

  有市民对此支招,陈阿姨是个看了北水村飘色巡游几十年的老街坊了,她认为,无论是飘色巡游还是龙舟说唱等传统文化活动,其实都只是形式。像龙舟说唱,是以前一些乞讨人员在别人家门口把自己看到的热闹景象唱出来,唱得好听了,可以得到一些酬劳。“他怎么唱不重要,重要的是唱什么,我们喜欢龙舟说唱,不是因为唱的那个人有多好看,而是唱的歌词反映了我们的生活,唱出了我们的心声。”

■记者手记

  从表面上看,对传统民族文化活动的喜好,只是简单的人群变化,但其实背后是传统文化的痼疾,想保留却又想创新,想创新却又不知如何创新。按照目前的情况,一成不变是不行的,世界文化的潮流终归会逼着顺德的本土文化也要更新。

  既然确定了要革新,就不要怕犯错,勇敢地迈出去,哪怕跌倒,也要坚持迈步。请高级的专家是一种方法。听听基层市民的意见,根据主流意见来逐步改变也可参考,就视乎政府部门和文化机构何时敢于去迈出这一步了。

顺德城市网首页
分享到: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 上一篇:一动不动如同假人 柜色宝宝“秒杀”老中青幼
下一篇:翩翩少年郎,在“龙舟”中成长 >
知识产权声明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网络违法罪 安网 举报有奖 网络违法罪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粤ICP备13003604号

粤公网安备 44060602000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