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温暖的力量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镇街直达 > 勒流 > 活力文化 >
精彩专题,一览无穷

热门查看

勒流祠堂:赣江粤流,文化血脉共延续


  编者按: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弘扬历史文化传统,勒流宣传文体办公室携手顺德城市网,特别推出《走祠堂,采家风》系列报道,一起走进勒流各村居,探访祠堂古建文化和村居风物,挖掘历史文脉,寻访好家风好传统,更好的发挥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为美丽文明村居、匠心勒流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重建于2005年的南溪康公祠堂。


  94岁的康振江对儿时的许多往事仍记忆犹新,他还记得当年和小他9岁的“卢四妹”在庙前看耍拳、唱大戏。不过最为他津津乐道的,还是划着农艇将200多斤的甘蔗顺着江村河一路运到广州,卖了钱然后看粤剧……


  当古老的江村河不复当年的湍急,两岸的河面也不再有农艇停泊,勒流江村作为顺德水路重要枢纽的历史全部蕴含在“水埠通津”四字之中,这和江村的起源刻在祠堂碑记上一样,延续着江村氏族的文化和血脉。



南溪康公祠重建捐款芳名记。


溯根寻源,康李氏族源起江西


  据《广东省顺德县黄连江村乡北约坊》记载,江村始建于明朝初年,由世袭骑尉一等指挥使李蓝田迁至此地驻兵而成,又因此近江边,遂取名为江村。江村有三大姓氏——康、李、郑。康姓为第一大姓,李姓为第二大姓。相比郑姓氏族的来历考证无果,康、李氏族均有历史记载,且皆来自江西。


  康姓氏族,1525年遵照南溪公遗嘱从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迁入江村安居。康氏祠堂始建于明景泰3年,几经风雨,终未抵过历史烟云。后辈念寻根无祠,祀祖无地,于2005年重建祠堂,遂成今日之庙宇,溯念南溪康公恩泽。


  康氏祠堂深40米、宽20米,占地面积达800平方米,三间两进,采用硬山顶,青砖垒砌,壁画装饰,一派富丽堂皇。据碑文记载,南溪康公,字荣泰,号南溪,二十二岁就随父从军,至古稀之年才解甲荣归,曾到广西剿匪,一生战绩显赫,累受追封,晚年被钦准为大明指挥使。



2009年重建后的李氏祠堂。


  李姓,在明朝初期从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积善乡迁移至此。据李氏长者李志和讲述,祖先李九离受朝廷之托,平定三角洲土匪贼寇,驻三千兵力维稳,并屯田生产,始开枝散叶,世代相传,如今已有25代。

  

  现在李氏祠堂供奉的是百年归老后获皇帝赐棺的澜菊公,生卒年不详,葬于江门鹤山,与顺德隔江相望。2009年重修好的李氏祠堂共占地600平方米,青砖垒砌,硬山顶,两进三间,共耗资120万,壁画、灰雕皆俱,与旧祠堂相比更加宏伟庄重。


  据李志和回忆,以前的房屋、古庙皆朝北而望,以铭记来的方向。祠堂重修好的那年,李志和一行8人前往江西省临川县寻根省亲,拜访了遥望了70多年的那片土地。他们至今仍和江西同胞保持着联络。



康帅府进行重修,变得更为美观宽敞。


民俗变迁,见证江村风云变幻


  农忙时节,水网密布的旧时江村商船交织,农艇运蔗而去载米而归,桨声不断;村民种桑养蚕,基塘埠头人来人往。秋收过后,年关将近,节庆将至,村民静候“红船”驶来、戏人登岸。


  “四天三夜,灯火通明,很热闹的。”康振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每至庙诞、北帝出游、观音开库等重要庆典,大街小巷贴满红色告示,来自广州的粤剧班子乘红色帆船而来,浩浩荡荡入港,在各氏族埠头登岸,小孩一路相迎。戏班子上岸后,在庙前的广场搭起戏棚,设站票和坐票,台前挂上数盏汽油大灯,连唱四天三夜。而在庙前另一片空地上,燃起了明晃晃的篝火,江湖上的拳师、舞狮队,也来赶这趟热闹。

 


居民点燃香烛拜祭(顺德城市网网友“雪茄叔叔”摄)


  除了这些节目,重中之重的仪式活动,当数康姓氏族的观音开库、李姓氏族的北帝出游和郑姓氏族的拜大太公。其中,北帝出游形成于明末清初年间,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当日选好时辰上香后,由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人到北帝庙(玉虚宫)请出北帝大人的神像和玄天上帝宝印,再由4名壮丁抬着神像,两人鸣锣开路,两人抬扇,一人撑罗伞,打鼓奏乐在村出游,信众听到锣鼓声便前来参加出游,形成一支100多人的出游队伍,绕村一周。沿途有居民设香案、点燃香烛拜祭,到了晚上在广场聚餐。


  然而,有些习俗和古迹现如今只能在长者们的记忆中寻到一丝踪迹。据了解,李氏祠堂以前共有12座,但因历史原因仅遗留下1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观音庙、北帝庙、康帅府和康、李祠堂等也在进行重修,变得更为美观宽敞。据村中多位老人口述,自抗日战争开始,江村的众多仪式活动未能正常开展,传统的艺人、粤剧也逐渐退出了江村人的视野,北帝出游、观音开库等重要仪式活动在80年代后才慢慢得以恢复。



木棉树静静诉说江村的风云故事。


氏族共存,共筑和谐精神家园


  观音庙前的一颗木棉树,已有120年历史,树下流淌着一条通入江村的河涌,静静的水面倒映着两岸的广府民居和倒垂的古树,江南水乡的历史感氤氲而出。


  江村现在散落着300多座广府民居,在楼巷一隅,安有数座典型的镬耳屋,房顶两旁“凸”起两只“耳朵”,是以前达官显贵之家的标志。穿过狭窄的楼巷,踏过青石板路,经过趟栊门半开的人家,久远的故事依稀回响在这幽深的巷子中。



楼巷里半开的趟栊门。


  康振江说,当时李氏家族多显贵,楼巷一隅,几乎是李氏显贵聚集地。李志和回忆,当年李氏家族一子弟欲娶康氏家族一姑娘为妻,姑娘临嫁前突然反悔,说要李氏答应一个要求才肯上船。李氏族长问,“你要我们做什么?”“给个埠头我们康家!”李氏族长欣然答应,康氏埠头由此得来。从此,李、康、郑,三氏埠头并列在水道上,送客迎宾,粜货运粮,一派繁盛和谐的景象。


  如今,“三氏”埠头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水泥通衢。唯有始建于明朝的李氏埠头所垒石墙上刻着的水埠通津——无声言说着这段历史。



“水埠通津”四字——无声言说着历史。


  李志和说,这里世代民风淳朴,大都安分守己,没有出现过村霸。杂姓混居的村落,无姓氏斗争,和谐有序,是祠堂祖庙的荫福也是江村人对旧时秩序的坚守,这些民风共筑着江村和谐共生的精神家园。(李积麟)


■近代名人


  李子诵:1912年—2012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六、七届中央常务委员,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大公报》粤南版编辑主任,韶关《建国日报》编辑主任,广州《建国日报》总编辑,香港《华侨日报》、《华商报》编辑。1949年任广州《联合报》总编辑。1951年后,任《文汇报》总编辑、社长。


勒流“走祠堂,采家风”系列报道


顺德城市网首页
分享到: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 上一篇:勒流:新闻出版广电单位培训,要注意…
下一篇:开讲啦!说说勒流这位“平民画家”! >
知识产权声明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网络违法罪 安网 举报有奖 网络违法罪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粤ICP备13003604号

粤公网安备 44060602000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