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岭南特色的仁园在众多建筑中凸显出来
顺德城市网消息 (记者万家长 通讯员钟新森) 从自家的一座祖宅,发展到如今占地约4600平方米的仁园;从自家无心设计的住宅,到获得广东省岭南特色乡村民居奖银奖……仁园整个设计,在蔡尔雅看来,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之作。
近日,省住建厅公布广东省岭南特色规划与建筑设计评优活动获奖项目名单,龙江的“仁园”名列其中,获得岭南特色乡村民居奖银奖。
仁园是香港“堪舆”学家蔡佰励大手笔改造建于明末清初的祖宅,目前被老先生用作居住,不对外开放。一般情况下,蔡老先生周末才来到仁园,而平时,蔡老先生之子蔡尔雅居住在这里。
占地4600平米,3期工程10年完成
平日里,蔡尔雅便在距离仁园主院一条巷子的祖宅画画。据蔡尔雅介绍,这栋祖宅,建于1933年,也是抗日战争前我国新建的最后一批岭南民居。这座祖宅,便是蔡尔雅的爷爷生前分给蔡老先生的一栋房子。
上世纪80年代,蔡老先生的叔伯等大都前往香港等地生活,这些叔伯留下的房子便空了下来。在众叔伯的劝导和建议下,蔡老先生便把这些房子买了下来。
买下的这么一大块地,该如何用呢?为此,顺德建筑设计院院长梁昆浩力促建造一个具有岭南特色的小庭院。1999年,仁园第一期“励勤斋”工程正式启动,作为蔡老先生自己居住的地方。2001年,第一期工程完工,蔡老先生一家人对盖好之后的小庭院感觉很好。
当时,恰逢附近有别人家的空房子,蔡老先生就买了下来,准备建造一个小的岭南建筑博物馆,给后代子孙保留物证。2001年,仁园第二期“四合院”工程正式启动,中途由于旁边部分房子买不到,而闲置了近一年时间,2006年,第二期工程结束,具有岭南特色的四合院呈现出来。
第二期工程完工后,仁园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慢慢地发挥了一个文化平台的作用。由此,在政府和蔡老先生的力促下,2006年,仁园第三期“仁厚山房”工程启动,2009年,随着龙江镇政府建成龙聚桥,目前呈现的4600平方米的仁园,在历时十年后完工。
接下来,如果有空地的话,仁园还将继续扩充。
无心插柳,10多个房间极具岭南气息
从仁园的大门口进入主院,一路上,柚木地面、木雕窗、女儿墙的花瓶拦河和近百年岭南流行的花玻璃并注入中国文化元素的彩窗让记者眼花,弯弯曲曲地走廊也让记者一不小心就会迷失。记者所见到感受到的,在蔡尔雅看来,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体现了岭南园林建筑的特点,中西合璧,古为今用。
蔡尔雅告诉记者,仁园的建设,不拘一格地运用材料的同时,设计上很多也是根据一时的灵感来完成,这些无心插柳的举动,建成的仁园又不失东方园林高雅、清逸的神韵。
据了解,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随着附近居民对民居的重建,很多麻石等特色的材料被丢弃,那时起,蔡老先生便开始收集一些材料,而在仁园的建设中,像麻石等部分建筑材料都是捡来的。
设计方面,就拿第三期工程的假山“云头雨脚”来说,蔡尔雅称是一时的灵感来着,“大多假山都是上小下大,突然就想到了上大下小的风格。”于是,头部像云脚部很细的假山就建成了。
第三期工程,是作为一个文化平台用来接待的地方,除了假山,还有书画作品展和书房。而第二期工程,就是一个四合院,一期工程也是个小庭院的建设模式。
在仁园最高层往下看,琉璃瓦在众多现代建筑中凸显。记者发现,三期工程十多间房子的布置并不是整齐的,从大门进去后,经过的一条窄窄的路仅是属于仁园的,两边的房子却是附近居民的。16间房子组成的一个仁园,不像平常的民居,方方正正的,“收到一户人家的房子,便开始着手改建。”蔡尔雅告诉记者,改建的房子,都是保持外部样式,内部进行翻修。
在蔡尔雅的祖宅边,便接收了两套“窝耳”房,虽然其中有近110年、300年的历史,还是保护了房屋的外部,对里面进行翻新,建造房中房、屋中屋。
对于100年后将捐出去的说法,蔡尔雅表示,只要子孙后代将仁园坚守下去,还是会尊重子孙的意思,“在我有生之年是会保持下去的,希望蔡家后继有人,承担起发展仁园的责任,如果后代无力保持还是会交给公家管。”
■相关链接
“仁园”取名含义
2006年,这座拥有4000平方米的园林别墅正式命名为“仁园”,位于龙江世埠行政服务站对面,主院也命名为“仁院”。蔡尔雅认为,命名为“仁园”,关键在“仁”,“仁”归结为“美”。
其一,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仁代表人与人相处的美德。其二,“仁”字代表两个人,表明以人为本的含义,“地球要有人才有意义。”蔡尔雅打了个比喻,称房子没人也就没有意义。其三,文化平台也需要聚集人。蔡尔雅认为,在2006年前,越来越多人前来关注,仁园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平台,就需要聚集人。
(编辑: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