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为掌握外贸企业经营状况、判断全年外贸形势,我局通过召开内外资出口企业新春座谈会、实地走访企业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咨询专业机构等方式开展全面调研。据了解,人民币快速升值、原材料价格猛涨和劳动力紧张仍然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和外贸出口的三大不利因素,其中劳动力紧张为三大负不利因素之首。
一、我区企业用工存在一定缺口,用工成本普遍上涨
1.外来工节后返工率近九成。据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资料显示,春节前我区省外农民工返乡的人数约18.5万人,占全区外省农民工的39.7%,至2月18日,返工人数约16.5万人,占返乡人数的89.2%。
2.劳动力紧张程度因企业而异。大型民营企业用工状况相对乐观,美的、格兰仕、东菱集团等大企业节后返工率均在九成以上。跨国公司在顺德设立的企业由于执行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较严格,就业环境、员工薪酬福利优于一般民营企业,员工相对稳定,用工缺口不大。民营小企业用工则较为困难,部分企业返工率仅七成左右。
3.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区内企业员工薪酬普遍上升10%-30%,一线员工的工资上涨幅度较大。不少企业为留住员工,通过添置车间空调设备、改造食堂和宿舍环境、举办多种文娱活动等方式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相应大幅上升。
二、企业劳动力紧张的原因分析
1.国内产业转移加速是先发展地区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我国产业转移近年呈现加速态势,内陆省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工业化速度加快,纷纷建设产业转移园区。我省2008年开始推行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在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建设多个产业转移园区。产业转移使内陆地区就业机会增加,内陆一些省份薪酬水平也逐渐逼近珠三角水平,农民工外出打工意愿下降。这给外来劳动力占半壁江山的顺德造成很大的用工压力。
2.各地鼓励就业的政策加大珠三角地区招工压力。产业转移至内陆省份带动当地用工需求激增,原来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变为劳动力需求大省,纷纷出台政策争夺劳动力。主要包括:(1)鼓励农民工本地就业。如重庆对从外地返乡的农民工给予300元补贴,提供免费培训,定向推荐就业。(2)鼓励农民工本地创业。如安徽等地建立农民工创业园,减免行政事业收费,给予一定数额担保贷款和经营场所租金减免等。(3)鼓励当地职业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如武汉市中职学校每年推荐学生到本地企业就业,一次达300人以上且签订劳动合同达三年,政府按每个学生800元奖励学校。
3.农业发展分流了部分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国家近年加大了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减免农业税、增加粮食直补和农机补贴,加上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得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大幅提高。
4.新生代农民工需求多元化增加了用工难度。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数量日益庞大,与父辈相比,他们大多有着中专或高中文化,对就业环境、薪酬待遇及自身价值实现的要求更加多元化,也更加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
三、劳动力紧张对我区外贸出口及产业升级的影响
1.企业运营成本增加。顺德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5%-15%(因行业及企业而异),以一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10%的样本企业为例,劳动力成本上涨20%,企业总成本便增加2%。
2.影响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我区八大支柱产业中,纺织服装业劳动力最为密集,省外转移速度最快(目前顺德纺织业大部分转去湖北),新设的纺织项目或原有纺织企业增资扩产项目几乎不考虑顺德。产业的转移也带来劳动力及相关的服务机构的转移,在珠三角地区纺织业熟手工人越来越少,培养纺织业人才的的职业院校也大多转到湖北等地。2007至2010年我区纺织制品类产品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2.61%→2.44%→2.2%→1.9%,呈逐年下降趋势。新年伊始,企业普遍反映外贸订单充足,但用工及成本问题已成为企业决定是否接单要顾及的重要因素。
3.倒逼我区产业升级。招工难、用工成本上升等现象倒逼企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我区陶瓷、塑料、纺织和家具等行业的低端生产环节正不断外迁,留守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通过加大投入以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和优化生产流程。腾笼换鸟为下阶段引入高质量投资项目腾出了土地空间,有利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
四、我区应对劳动力紧张的主要措施
招工难现象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关注,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应对。
1.政府方面。通过举办大型人力资源招聘会,区镇(街)联动举办特色招聘会,强
化区域劳务合作,组织区内缺工企业前往连南、云浮、郁南和怀集开展劳务招聘活动,加强本地人就业推荐工作等应对招工难问题。
2.企业方面。我区企业普遍提高工人薪酬待遇,改善工人工作和生活环境,多渠道解决劳动力紧张的问题,具体举措包括:在生产车间加装空调,修建高配置的员工宿舍,改建员工饭堂;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员工技能;举办文娱活动,加强对员工生活的关怀;调整生产计划,在农闲时间到农村招聘临时工以满足生产旺季的用工需要;与外省职校合作办学,及早为未来几年做好人力资源储备等。
(供稿、整理:外贸发展科、政策法规科)
(编辑:小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