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带队考察广东清远扶贫点。
新华网北京6月22日电(李春)连日来,碧桂园的掌门人杨国强穿梭于多个城市之间。然而,一切活动的主题却与地产无关。
一早,杨国强便带着碧桂园集团扶贫济困室的一行人从顺德出发,赶往广州市北部的花都区,那里的梯面镇将是他探索扶贫模式升级的又一个“理想国”。随后,他们又驱车赶往粤北山区——英德市树山村,这里正实施着杨国强的“造血式”扶贫,原本凋敝破旧的土屋正在被一栋栋崭新的“别墅小楼”代替。
在 “慈善模式”争论不休之际,作为地产富豪的杨国强却游离于争论之外,默默地实践着自己的慈善梦想。“我做慈善没有什么大道理的,都是出于内心的感恩和本能,如同呼吸一样”,杨国强招牌式的轻描淡写背后是其家族以及碧桂园企业十多年来高达13亿元的慈善捐赠。
杨国强不同于其他的企业家,他总是毫不掩饰自己的“傻气”,他总是形容自己是“天底下最大的笨蛋”。无论是创办全免费的慈善高中——国华纪念中学,还是全方位的对贫困地区实施“造血式”扶贫,杨国强身边总会有人告诉他“做不得,把钱捐了就好”。然而,杨国强不仅坚持做了下去,而且奇迹般地打造了一个慈善“理想国”。
扶贫济困——钱不能一捐了事
白手起家的杨国强最了解“贫穷”,17岁之前从未穿过鞋子的他懂得身处穷困之时最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的帮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成为他在扶贫济困之路上的理念,“造血式”扶贫也成为杨国强和碧桂园企业特有的慈善模式。
凉山彝族自治州马边、甘洛两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处于高山之上,自然条件差、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从2007年起,碧桂园开始对马边、甘洛两县进行对口帮扶,每年投入资金5000万元,四年共2亿元,实施了贫困人口搬迁、新农村建设、农村公路建设、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农业产业化扶贫和劳务输出等扶贫项目。两县数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仅高山移民项目就已帮扶超6000户贫困群众安居乐业。
杨国强的慈善帮扶从来不是“钱一捐了事”,善于成本管控、精打细算的他总是琢磨着如何将钱花出功效。碧桂园一度设立的“企业社会责任部”成为杨国强慈善事业的执行者,在对马边、甘洛两县的帮扶过程中,这班人马先后十多次往返于广东与四川,他们在扶贫点少则几天,多则一住半年,倾听当地百姓的需求,拟定和实施扶贫济困方案。
2010年,广东省将6月30日定为“扶贫济困日”,开始全省范围的扶贫攻坚。杨国强开始将慈善的目光转移到自己的“根据地”。当真正了解粤北山区的贫苦现状,杨国强也坦言“未曾想到”,于是他承诺,分四年捐赠2亿元用于广东各类扶贫济困慈善项目,其中5000万元用于粤北贫困山区的定向扶贫。
带着帮扶马边、甘洛的扶贫经验,清远市英德的树山村成为杨国强和碧桂园实践慈善济困梦想的又一片天地。杨国强带领着他的慈善团队果断迅速推进,成立树山村碧桂园绿色产业扶贫项目组,派驻6名驻村工作人员,开展整村推进式扶贫试点,以绿色产业为龙头,住房、交通、饮水、通电、通讯等工程齐头并进,目标用三年时间打造出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
自去年9月份扶贫项目启动至今,仅仅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树山村已经大变样。第一期改造的123户村民新居已全面封顶,进入最后装修;二期、三期工程与住房改造工程也在按照计划推进。拆旧建新改造后的新村犹如环山而居的“世外桃源”,村民过去低矮破烂的土屋变成了具有碧桂园特点的“别墅小楼”,一排排错落有致。
杨国强深知对树山村的扶贫济困不仅仅是盖起一栋栋新居,“造血式”扶贫才是他的慈善梦想。树山村身处粤北山区,产业单一,农民收入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碧桂园创造性地提出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帮扶模式,为农户垫资200万元购买苗木,开发苗圃绿色产业,预计两年后平均每户可增加收入10000元。“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独特的帮扶理念让当地农户有了致富的生产资料、有了走出困境的动力、更有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不仅如此,碧桂园作为苗圃采购大户,针对树山村以及周边的苗圃产业特别安排采购渠道,确保“扶上马、送一程”。
“种苗我们采用碧桂园出九成,农户出一成的方式”,杨国强坦言,“我们从来不会直接给钱给农民,而是给机会、给技术。我们收取10%的苗木钱,让村民有参与感,心痛才会负责嘛。” 他实践着自己的扶贫理念,通过改善教育质量、提供技能培训、增加就业机会等“造血扶贫”的方式,使贫困人群能“永久性脱贫”。
树山村的扶贫工程刚刚起步,杨国强又开始了新的济困征途,在广州市帮扶北部山区的项目中,碧桂园将对口帮扶花都区梯面镇。从树山村到梯面镇,杨国强的慈善梦想再升级。碧桂园集团主席顾问李琦表示,碧桂园将借助以往扶贫的经验,结合梯面的特点和优势,将梯面镇打造成一个全新的生态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