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顺德均安常常会看到一些不起眼的街边小店,门口一张大的杀鱼桌,桌上堆着两座小山,左边是鱼骨头,右边是鱼肉。在两山之间杀鱼的师傅,一手从桶里面捞出活蹦乱跳的鱼,在桌
上开膛破肚,不到一分钟,就让它骨肉分离。鱼肉随即送到后堂搅成肉泥,再用人手哒成鱼滑。最后将鱼滑捏成球状,放入煎锅,压成饼形,这就成为著名的均安鱼饼。
工序看上去简单,奇怪的是这么多人做鱼饼,为什么水平有高有低呢?其实每一个工序都包含巧妙所在,就拿哒鱼滑为例,从开始到结束,每一下的力度都不同,要根据鱼肉的黏度变化而变化,而且要用绵力,不是死力。这样出来的鱼饼,才韧中带爽,而用这种手哒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鱼肉的鲜味。如果机器制作,最后出来的鱼饼就与面饼无异了。每位师傅的手法就像一套武功,各自修行不同,出来的味道口感也各不相同。
鱼饼王后,做鱼饼过600吨
最为人称道的是,“鱼饼王后”霞姐的手上功夫,令人“食过翻寻味” 。
杀鱼、去鳞、除骨、起肉、剁泥、挞胶、压拌、煎炸,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霞姐已不慌不忙地完成了所有步骤,一盘香喷喷的均安鱼饼呈现在记者眼前,早已口水直流的我们拿起筷子,先吃为快——味道香美、口感爽滑,果然名不虚传!
正当记者不顾吃相地“饕餮”时,几名香港朋友驱车前来,一看门口有人正在如狼似虎地吃着均安鱼饼,他们不用打听都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霞姐鱼饼档”了,“霞姐,给我们打包10斤!”原来,这几位香港的朋友不但要自己过足口福,还要负责给香港的家人打包回去。
霞姐自豪地介绍,她鱼档虽小,但每天至少要卖出两三百斤鱼饼,来自新加坡、加拿大等地的华人(裔),只要有机会来到顺德,那肯定是要去到均安,吃完再打包的。记者现场计算了一下,以霞姐的平均日产量,20年下来,她制作鱼饼数量足以超过600吨。
为何一枝独秀
现年51岁的霞姐全名黄佩霞,是均安镇沙头社区的一名普通妇女。自结婚后便跟随丈夫从事养殖业。白天割草养鱼,晚上打理家务,霞姐由于经验不足,导致了当初的收入仅能糊口。
1988年,家庭生活的压力激发了霞姐创业致富的念头,她与丈夫不再养殖,齐心协力开了一档小本生意:鱼饼档。
为了每天能拿到最新鲜的鲮鱼,夫妻俩每天凌晨4时就到市场买鱼、辣椒及其它材料。每次选鱼,霞姐都要亲自一条一条地选,回来又马上把鱼起肉、挞、拌、煎,以保持鱼肉绝对新鲜。
由于鱼饼是均安最常见的特色食品,几乎每个村居都有好几个鱼饼档,霞姐的鱼档又如何成为一枝独秀呢?
对于自己的独特经验,大方的霞姐显得毫无保留,“鱼饼的用料和制作非常讲究,粉、盐、水的搭配拌要根据季节、天气的变化掌握准确,拌鱼肉时则要沿着同一方向搅动,挞鱼肉时力度也要均匀,适可而止,才能保证炸出来的鱼饼鲜嫩爽口而有弹性。”
霞姐强调,作为最重要的原料——鱼一定要用新鲜鲮鱼,每条重量最好控制在一斤四两左右,“这样的鱼由于鱼刺较细,挞出来的鱼肉才够嫩滑。”为了让鱼饼炸出来后呈金黄色,口感更好,鱼肉要加入纯正的蜂蜜,炸鱼饼用的油要纯正花生油。
百年前佐酒小菜风行至今
均安鱼饼如此风行,这种美味小吃究竟缘起何时呢?当地文化工作站提供的资料显示,清代同治年间,均安仓门人欧阳礼志将其父欧阳华长的厨艺发扬光大,创制了煎鱼饼。当地群众早就善于将鲮鱼起肉剁烂来做鱼青,或蒸或打边炉,味道鲜美。欧阳礼志加以改进,将鲮鱼青压成薄饼形,用慢火煎至金黄,使之成为佐酒下饭妙品。
欧阳礼志最初在均安圩中心街(今华安直街)设档,后来他的儿子欧阳寿钊继承父业,挂出了“寿钊鱼饼”的招牌。由于香气扑鼻,爽滑甘美,这种鱼饼很受欢迎,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美食,并传至中山海洲、新会等地,还登上“南航”的飞机餐。时至今日,港澳仍有“顺德礼志鱼饼”出售。
1997年5月,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顺德美食节上,由梁兆荣师傅主理的均安煎鱼饼获优异奖。同年12月,在杭州举办的全国小吃评比赛上,均安煎鱼饼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在1998年顺德美食大赛中,均安镇翠湖山庄制作的“均安煎鱼饼”被评为金牌名菜。
均安煎鱼饼还有一种兄弟小吃——油炸鱼饼。据《顺德均安志》介绍,该品“始于清代光绪年间”,“制法是鱼青内加入适量蜂蜜拌练压成鱼饼,投入油锅炸至金黄色,随炸随食”。其妙处是“以菜胆加汤煨松,鱼饼则分两层而含汤”,誉满港澳及邻近地区。
(编辑: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