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城市网消息 下午三点半左右,颁发完专业咨询机构成员的聘书,城市管理咨询组、公共交通管理咨询组和环境保护咨询组分别在三个会议室,就咨询组今后的运作展开讨论。
城市管理咨询组
成立首日会员索要相关资料
“我只是普通市民。”退休工程师潘显宗略带腼腆地表示,他刚刚提出了垃圾分类、回收的建议,包括当今先进技术、在垃圾分类上做得较好的城市案例等,有的是他在网上查资料时看到的,有的是他亲身体验过的。而当参与会议的顺德区副区长、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局长王干林好奇他的专业程度时,潘显宗非常低调。
会议结束后,潘显宗还特地向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要了一些资料,他说,要根据会议上提出的议题,好好进行调研。他对市民参与专业咨询机构的做法非常满意。
□会员留声
黄河:基层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需要上。一方面,我们要求居民不能乱倒生活垃圾,但另一方面,现有垃圾屋确实满足不了居民需求。
还有“停车难”,10年前,买小车的人还不多,小区里划车位,向车主收费,秩序一直很好。但近年来家庭购车越来越多,僧多粥少,有的甚至为了车位吵架,邻里不和谐,很头疼。不过目前情况是,小区市民宁愿交费,只要下班回来保证有车位。现在对收费抗性不大,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供不应求。
蒋尔国:我住在大良,对大良的环境卫生不太满意。顺德花很多钱做绿化,但是市民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像乱丢烟头等,是和城市形象不符合的。希望部门能重视并加大投入。
另外,市政建设方面,能不能统一规划、统一施工?感觉现在的管网经常一段一段地修,既影响交通又不利长远整体规划。
公共交通管理咨询组
“公交出行”打开话匣子
新成立的公共交通管理咨询组,年龄分布很均匀,有年过6旬头发发白的老伯,也有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但是,在这个组,离市民满意度还有一定距离的公交车,俨然成为了最热的讨论点。
座谈会上,年轻人显得比较拘谨,在两位年纪大的市民发言后,顺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常务副局长谭俊杰点名咨询组成员袁智勇,让他说说自己的意见。袁智勇是上班一族,饱受塞车之苦,他说:“我每天乘坐341路公交车上下班,上班花40分钟左右,下班若遇上塞车,大概要1个小时。”谭俊杰听后,表示深有同感,“我1998年到2000年一直坐公交车上班,早上6时50分左右就要出门,只不过当时路上不像现在这么多车。”
谭俊杰的一番话,打开在座另一个年轻人翁顺宁的话匣子,她叙说了自己上下班乘坐公交遇到的困难,然后笑着对谭俊杰说:“刚才你说到你在1998年也是这种情况,十年过去了,怎么顺德的公交还是没有发展?”在座的人只能用笑声回答了翁顺宁这个质疑。
□会员留声
谢志辉:大良道路太窄,应该尽量扩宽路面。有些道路中间有绿化带,应该将其迁移至两旁。还有大良一些大型超市门前空地太大,占用了许多道路资源。
翁顺宁:我住在大良,工作在北滘,每天乘坐公交往返于住处和公司。七时到公交站等车,有时只需等待15分钟就等来一部车,如果miss(错过)下一班车,40分钟都等不到。我很纳闷,为何TC公交能够那么准时,普通公交就不能呢?还有,105国道上有些公交车站没有遮雨棚,最近常下暴雨,等车的人都只能站在雨中。而且,我发现马路上还是有很多
“墨鱼车”,黑烟滚滚的。
伍锦佳:顺德公共交通发展之所以那么困难,是因为顺德摩托车多、私家车也多,市民出行相对方便,对公共交通需求很低,这导致公交公司没有客源,运营困难。
顺德不能因害怕没有客源而放弃发展公交,公交必须非常发达才能让那些开摩托车、汽车出行的市民改变出行方式。这个过程非常痛苦,政府财政的负担也很大,不过我相信两年之后应该有很多改变,乘坐公交出行的人会越来越多。
何丰仪:我曾在广州生活多年,对广州公交的便利印象很深,在广州,如果错过了直达线路,无论到什么地方,你只要转一趟车就可以到达目的地。顺德的公共交通在近年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前景光明,不过压力也很大。
环境保护咨询组
开论坛作为交流阵地
在环境保护咨询组的分组讨论会议室,在主持人发言后,场面一度沉静,互不相识的组员之间还略有拘谨。环保专家张玉环是第一个作自我介绍,当即就表态:将会结合自己的经验,积极参与到相关议题中。而环保市民杨敦沛一向是个积极分子,因此,他一开口就自报家门,并大胆地指出“会员名单上我的电话少了一个‘1’,请大家加上去”,一下子活跃了气氛。
讨论的沉静局面打破后,气氛讨论逐渐变得热烈。在座的会员都就自己的见解纷纷发表看法。来自农业部门的段圣和表示,咨询组成立后,关键是要如何保证会员的工作热情,以前也向相关部门写过提案,但是却石沉大海,希望咨询组对会员提交的意见,无论好还是不好都应该有所反应。
会员最关心的,莫过于今后相互之间如何沟通的问题。有的表示要建立QQ群,有的表示每次环运局即将出台的相关文件可提前发邮箱。组员在自我介绍时都自报家门,好让大家对号入座,名单上没写电话号码的,还主动地留下了号码。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局务委员吴志伟表示,为了方便组员之间交流,将在环境科学学会的网站开设专门的论坛。尽管当天分组讨论主要目的在于相互认识,并讨论今后咨询组如何运作,不涉及具体业务讨论。但有部分热心的会员仍然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如公务员应当主动带头进行垃圾分类,让市民形成良好的习惯等。
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刘机表示,当天分组讨论的气氛十分热烈,明显感受到市民的热情高涨,也表明加入这个组的人是真正关心城市的环境,而当中部分会员提到的环保问题,更是他们局一直关注和头痛的问题。“他们提的问题都点到要点了,我们成立咨询组的初衷就是依托他们而不局限在这个组,希望他们也能发挥作用,让我们充分收集到市民的意见。”
□会员留声
段圣和:咨询会成立后,关键是要如何保证会员的工作热情。以前我也曾写过提案给相关部门,但是有如石沉大海,也不清楚落实的情况。因此,会员书面提出建议后,部门应当有所回应。同时,环境保护涉及面比较广,我们这个组还可以细分,不一定每次开会都召集所有人过来,应当有针对性。
杨敦沛:虽然我们已经分成了三个组,但是仍然要“大部制”,咨询组之间要有交叉。我已经做好准备,愿意无偿劳动。我今年70多岁了,只要我不生病,就一定会参加每次的讨论活动。
莫秀蓉:咨询组的成员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关心环保工作才能发现问题。首先做好环境规划,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两条腿走路,而不是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后才亡羊补牢。
罗竹蕴:现在环境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建议相关部门把目前区内存在的环境问题整理成备忘录,这样有助于工作开展,同时我们以后讨论话题也更有方向性。
张润全: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座城市,问环境保护出力是应该的。政府成立这个专业咨询机构,目的其实是想听到更多来自各行各业的声音。决策过程是反复的,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更科学合理的决策,并有助于推行。
□梅子 安琪 (编辑:柱子)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