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展会。(资料图片)
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位于容桂工业路23号的德力集团旗下的两个企业:德力柴油机有限公司和德力印刷机有限公司,同一座厂房,两家企业。三楼的会议室,两位当天的采访对象早已静候在此,他们分别是该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邓锦荣,广东德力柴油机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张火青。挂在会议室墙壁上的被装裱起来的荣誉证书,显得十分醒目,似乎在向人证明着这家企业身上的光环。
自主创新助企业闯过难关
德力是本土一家老牌企业,然而,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管理层的创新意识:德力牌系列产品是由公司自主研发,拥有100%知识产权的产品,公司立式单缸柴油机年产能超过10万台。目前,公司在自主创新的投入是每年营业额的4%—5.5%。
事实上,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意识,说起来还有一段古。邓锦荣回忆说,德力在1973年开始试制柴油机,1974年批量生产,从年产200台开始,最高峰时年产十万台,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他们从年产值十万台下降到18000多台,“我当时以为柴油机要退出市场了,但公司管理层审视了我们的产品后,决定从产品的创新、团队管理和制度完善方面下功夫。”于是,他们从大专院校聘请了专家,从实践中培养出骨干,组成了具有独立设计开发和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队伍。
如今,自主创新已经成为该公司的“常规”动作,每年销售额的4%—5.5%作为自主研发、技术创新的专用基金,近十年来,该公司生产的产品获得了40多项专利。张火青很是自豪地说到,德力柴油机标定功率从12马力至24马力,标定转速2200转/分及3000转/分,马力档次齐全,填补了我国单缸柴油机在立式机领域诸多机种的空白,因此,在行业中扮演了立式节能的独特角色。
采访中,邓锦荣有些欣喜地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正在研发一款新型的发动机,“与北京的企业一起合作,相关的研发人员把周末的时间都用上了,这个发动机降低了整机的重量,一旦生产出来,将是一次发动机的革命。”
狠抓产品质量巩固品牌
“我们德力是要做精品的,始终坚持优质的产品。”采访中,公司的两位掌舵人不止一次地强调。张火青说,他们坚持从品质保障,不断改进和提高技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优质的柴油机更耐用高效,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据了解,立式单缸水冷柴油机是德力的主业,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在80%以上。名牌“德力”的定位目标:做立式单缸水冷柴油机的第一,以技术领先,卓越品质,为用户创造价值。
从前几年开始,德力开始对绿色环保的产品加大了研发力度,沼气发动机、燃气发动机等由于技术的领先,还曾获得过政府部门的财政奖励。“国家整体的发展趋势是要求节能环保,我们正在努力研发新产品,希望达到国家第二代单缸发动机的要求,目前有些产品已经达到。”邓锦荣笑说,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难题。
对于今年9月顺德区政府出台的《顺德区关于促进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到“购机易”的优惠和“首台(套)”的扶持,张火青说,由于他们的产品更多是销往外地,因此“购机易”的促进作用并不大,而“首台(套)”的扶持,德力印刷机有限公司可以争取。“每一个政策的出台都意味着政府对这个行业的重视和关注,于企业而言,其实是一种无形的鼓励。”
配套、人才是发展的瓶颈
据顺德区经济促进局统计数据显示,1—6月,丰凯机械、富华工程机械、科达机电、广东锻压机床等企业产值分别增长195%、148.5%、35.5%、46.4%。顺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列入统计的3种机械装备产品中,产销率达97%以上,同时,不锈钢日用制品达101%、金属切削机床达100%、交流电动机达97.1%。
从数据可以看出,原来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顺德机械装备业开始逐渐复苏,然而,零部件紧缺的情况令很多企业不得不遗憾地放弃了订单。这样的问题,同样也令德力的发展遭遇了瓶颈。“基础工业缺乏,很多配件都必须从外地购买,不仅质量难以把关,而且全部依靠外面,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另一方面,人才的流失也是企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本地人大多不喜欢做与机器打交道的工作,人才往往需要引进,但一个员工必须要在这个岗位上工作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培养成为骨干,尤其是对于技术团队而言。”张火青说,然而,由于当地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下,再加上外来人员要考虑落脚本土的问题,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留在顺德,这样对企业的伤害很大。“希望政府在改善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帮助企业解决人才难题。”
□钟柳梅(编辑:yuk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