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温暖的力量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精品荟萃 > 文化专题 > 顺德2010文化建设特别关注 > 文化人物 >
精彩专题,一览无穷

热门查看

邓家声:续写民间艺术的春天


人物介绍 


(编辑:jovey)

  邓家声,原杏坛镇文化站站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 



人物事迹 
  
  邓家声说,民间艺术是群众劳作、生活的智慧之花,不管哪一朵花灭绝,均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他在文化站工作三十多年,重点抓有顺德特色的民间文化。 

  他至今清晰地记得1994年的元宵节,光华村的林普宣带领本村青年在旧政府门前灯光球场上舞狮,舞狮表演吸引三千多乡亲前来观看,邓家声感慨场面壮观。林普宣跟邓家声说:“舞狮还不算什么,人龙舞才有气势!”邓家声好奇地追问,才知道光华村有这样的绝技,而林普宣正是家族人龙舞的传人。作为杏坛镇文化站站长,邓家声意识到这是急需保护的文化遗产,他鼓励林普宣去组织人龙舞。此后,在杏坛镇政府、港澳乡亲和本村企业积极赞助下,一批年轻的光华人龙舞接班人脱颖而出。 

  “龙舟说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鼓励年轻人学习龙舟说唱,杏坛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愿意学习龙舟说唱的年轻人每人奖励500元,而培养出一个传人的老艺人也有500元奖励。这个措施推行几年没有多大效果。邓家声说:“这件事说明,有些事不是单靠金钱就一定能办得到的。比如说给你500元,但你对龙舟说唱没有兴趣,给钱你也不会来。所以我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是定位。” 

  2005年,这门已拥有260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几乎面临绝境。 

  当年,在该门艺术最为昌盛的杏坛镇,能够熟练掌握这门艺术的只有6人,其中最“年轻”的也快70岁了。据邓家声介绍,以前,唱龙舟的民间艺人大多为糊口而辗转街头卖艺,以讨点利是钱。而现在,年轻一辈有学识、有能力,无需再继承这门技艺。“在人们看来,说唱龙舟只是比要饭稍微好一点而已。”邓家声实话实说。 

  2005年年底,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龙舟说唱”赫然在列,其难以估量的艺术和考古价值得到了肯定。 

  除了龙舟说唱,顺德还有很多民间艺术陷入失传危机。旧时喜庆节日,顺德民间就会筑棚演戏加以庆祝,于是出现了大棚戏。目前顺德会唱大棚戏的,只有杏坛光辉村老人周途科。 

  “周伯是顺德目前唯一会唱的人了!”杏坛文化站站长邓家声说,就在大家都以为大棚戏已经失传的20多年之后,工作人员找到了周伯并确认他是现今顺德懂唱大棚戏的唯一传人。邓家声表示,大棚戏是民间艺术的一种,一旦灭绝将是民间艺术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文化站已将老人的表演内容一一录了下来,并希望趁年底文化活动多为周伯提供上台机会,让其为大家所熟悉,以竭力挽救这个濒临消亡的百年戏种。 

  近年来,顺德在文物保护上下足了力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保护文物的担子仍然很重。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更多地保留当时的历史风貌和人们生活的状态,要避免出现“开发收益第一,有效保护为次”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不能将已有的文物保护单位打造成一个完全经济驱动的旅游点,兼顾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 

  邓家声说:“我们更希望老百姓在有着明显文明传承印记的村落中健康地、能与现代社会接轨地生活下去。” 

顺德城市网首页
分享到: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 上一篇:陈仁泰:自主原创铸就音乐传奇
下一篇:冯雪云:推广太极的社区干部 >
知识产权声明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网络违法罪 安网 举报有奖 网络违法罪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粤ICP备13003604号

粤公网安备 44060602000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