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歌舞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表演水平也很高。
冬天的寒风日渐凛冽,广州英雄广场这几夜的人气却日益上升。在本月21日至24日举行的第三届广东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期间,省内最优秀的几十个业余文艺团体在此展演,广大市民免费欣赏到了4场岭南民间艺术“夜宴”。
观众:节目有很强的娱乐性
石狗、哭嫁、广绣、醉龙、跳禾楼、鸡公榄……各地团体将岭南地区的民俗元素巧妙融入精彩的歌舞中,令现场观众大呼过瘾。“很好看!”一位观众评价,“这些歌舞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表演水平也很高。”
群舞《“哭”嫁歌新唱》编导朱东黎介绍,“好看”是他们的首要追求,既然这是一个群众的文化节日,就得让群众爱看。这个舞蹈的题材虽是“哭嫁”,但灵感却来自一首打油诗,反映现代新娘结婚时无事可哭的“尴尬”,以荒诞、喜庆为基调。双人舞《鸡公榄》描述的是过去广州西关的一段爱情故事,滑稽有趣。舞蹈《醉龙》和广场表演的醉龙相比,更强调动作的美感,舞龙技艺也毫不逊色。
本届花会以“民歌、民舞、民乐”为主题,强调本地特色。中山大学一名学生表示,“看了今晚的演出,我发现广东文化不是一个平面,它有很多层次,很丰富。我对这里更加了解,也更有兴趣,就像上了一堂生动的民俗课。”
文艺团体里不少年轻演员也上了同样一课。湛江市旅游职业学校的十几个女孩来自全国各地,在参演《石狗祈雨》之前,很多人对这个风俗一无所知。编导赵小薇说:“在雷州的农村偶尔可以见到这种仪式,但湛江几乎没有。因此,我每次采风回来,她们就缠着我问个不停。”
编导:以艺术形式保存民俗
在岭南地区,许多民俗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因此,在对这些民间文艺团体的采访中,最常听到的几个词就是“失传”、“采风”和“抢救”。
为了再现畲族妇女当年边砍竹边跳舞的情景,舞蹈老师邱玉音多次前往畲族发源地潮州凤凰山区采风。由于当地居民基本上已经“汉化”,她只能从一些老人的口中和少量的资料中汲取灵感。在她编排的女子群舞《畲山竹韵》中,伴奏音乐由“畲歌”改编而成,为使砍刀与竹子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姑娘们跳舞时用真的竹子作道具,“这也都是为了最大限度还原真实。”
“跳禾楼”是一种古老的祭祖和庆祝丰收的仪式,由郁南地区的瑶族所创,以后逐渐失传。6年前,云浮市文化局找到一个70多岁的老先生,他年轻时曾经跳过禾楼舞。根据他的记忆和一些史料,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终于复活。这次花会中的《禾楼舞》经过了再次编排,演员更年轻,音乐和动作也更丰富。据领队叶梓禄介绍,禾楼舞以前只在本地表演。改编以后,作为全省最优秀的75个歌舞节目之一,入选本次花会。“只有在艺术上提高,它才有机会被更多人看到,才能保存下去。”
广州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王平也持这样的看法。她认为,“鸡公榄”、“广绣”这样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形式虽然已经失传或正在失传,但“记忆中都有,我们需要用艺术的形式将它们保存下来”。
专家:民俗真正魅力在民间
以艺术形式表现民俗,不可避免要进行艺术加工。因此有人提出质疑:通过艺术形式保存下来的民俗,还能保持原生态吗?
中山大学教授、民俗学家叶春生认为,这样的民俗是“演示的民俗”,就是说,它不能做到原汁原味,但可以将民俗演示给大家看,有一种“复现”的作用。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戏剧评论家王炜认为,真正的原生态只存在于民间。现在许多文艺演出号称“原生态”,其实只是一个概念,只展示了原生态的某些方面。尽管如此,艺术加工也不失为保存民俗一个可行的方式。他认为:“这次群众音乐舞蹈花会最大的意义不是复活了多少民俗,而在于以‘艺术’的形式让大家了解民俗,这将逐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民俗才能在民间自发传承。毕竟,它真正的魅力在民间。” (记者何东运 陈祥蕉)
记者手记
“包装”原生态
在进行本届花会的采访时,云浮市文化局局长叶梓禄告诉我们,他们的《禾楼舞》本来是十几个村民在跳,这次请舞蹈老师进行重新编排后,启用了更加专业的舞蹈演员。对此,那些村民很不满,认为这种做法“糟蹋”了这个舞,他也敏感地想到“包装”一词。
每个反映当地民风民俗的艺术节目,几乎都会遭遇一个相同的问题:这种原生态有没有经过包装?被问者大多否认,并认为这是艺术加工,而非商业包装。
在他们看来,“包装”是商业的,而商业是反艺术的。就连大名鼎鼎的《云南映象》也不承认经过杨丽萍的包装,即使它已商业得成为了中国文艺团体海外商演的样板。
民俗学家告诉我们,艺术的也好,商业的也好,通过艺术形式来反映民俗就是一种包装,不可能做到原汁原味。不过,如果在民俗的艺术包装和自然消亡之间做一个选择,答案是不言自明的。那么,既然包装不可避免,重点只在于如何包装的问题。
要对民俗进行好的包装,至少要遵循三点:一是要真实反映出民俗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至少要取其神韵;二是要有原创性;三是要观众喜欢。如果观众不喜欢,艺术背后的民俗也就失去了传承的机会。所以媒体质问杨丽萍,原生态是不是被她包装了,她很委屈:“国内所有人都喜欢,在国外演出以后人家也特别喜欢。”
(编辑: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