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华曲艺分会开局场面
地处珠三角腹地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面积仅81平方公里,却是中国曲协最早命名的“中国曲艺之乡”之一。在该镇8.6万常住人口中,近六成是曲艺爱好者。
史料记载,均安曲艺可溯源到清代道光年间民间盛行的八音锣鼓柜巡游。其时的均安各乡普遍有在农历九月举行锣鼓柜巡游的习俗,锣鼓柜上摆设各式乐器,一路巡游一路吹打,每到一乡夜宿就落脚“开局”,为乡民表演。久而久之,由锣鼓柜巡游演变而成的曲艺在均安大地生根发芽,开出艳丽奇葩。到上世纪中叶,均安曲艺声蛮省港,一大批名伶名家相继涌现,广东戏曲界“四大名丑”之一的李海泉、有“生纣王”之称的罗家权、有“打锣树”之称的罗家树、粤曲四大唱腔之一“虾腔”的创始人罗家宝等就是当中的佼佼者。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均安镇委、镇政府把曲艺定位为渊源深远的特色文化,将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以“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指引加以重点扶持。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又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赋予了曲艺引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文化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使命,均安曲艺由此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期。
1992年,均安镇戏剧曲艺协会成立,开启了曲艺发展组织化的先河。继而,戏曲分会如雨后春笋般扎起。截至2005年,16个分会已覆盖全镇13个村(居),仓门、沙头、太平三个村(居)分别有两个分会,此外的家庭“私伙局”更是多如繁星。镇曲协和分会共拥有会员600多人,其中近30人为省曲协会员,10人为中国曲协会员。为促进曲艺活动的常规化开展,镇、村(居)两级为镇曲协和每个分会配备了条件优越的活动室,在公共场所建成了一大批文化广场和表演舞台,又给曲协和分会拔付了运作经费。地处水乡深处的天连村,村委会和福委会还牵头成立了曲艺基金,筹集到40多万元支用于支持分会的长远发展。据不完全统计,镇、村(居)两级每年用于曲艺事业的经费达150万元。
活动是均安曲艺的灵魂,分会是活动的载体。每个曲艺分会每周都有固定的活动时间,一些活跃的分会一年的活动时间甚至超过300个夜晚。每逢喜庆节日,镇曲协和各分会自觉或受邀,把“开局”搬出广场、摆上舞台,让曲艺大餐与众分享、与民同乐。豸浦分会每年都组织会员排演折子戏,目的就是迎合公开演出的需要。镇曲协和各分会纷纷开展“引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活动,通过与兄弟镇(街)以及江门、中山甚至香港、澳门等地曲艺团体或个人进行相互走访交流,在加深情谊之余,亦为均安曲艺的健康发展开辟了取长补短、相益进步的广阔空间。均安镇委、镇政府对曲艺重视有加,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几大节日都举办曲艺雅集、曲艺汇演、“凫洲杯”曲艺大赛等规模大、档次高的曲艺活动,致力营造曲艺事业持续兴旺的兴奋点。值得一提的是重阳前后。除了镇曲协和分会的公开活动后,省内的粤剧团体纷纷受各村(居)之邀莅临演出为敬老助兴,曲艺活动达到了一年当中的顶峰期。仅2009年重阳期间,均安镇举办的大型曲艺演出活动就有40场次,受惠的群众达5万人次。
面对现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多样,年逾百岁的曲艺如何继续稳守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又如何融入现代社会,赢得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喜爱呢?均安人又一次祭地创新大旗。为培育新型曲艺人才,均安镇文化站从1998年开始,连续12年在暑假开设曲艺培训班,共培训30岁以下的曲艺新秀800多人次(今年的第十一期培训班有培训学员70多人)。2005年开始,文化站又将培训班办进了天连小学,使曲艺培训常年化,参加的学生近100人次。这些曲艺新人当中,有6人跻身广东省曲艺“明日之星”、1人成为“佛山市粤曲十大唱家”,5人成为“顺德区粤曲八大唱家”和“十大唱家”,1人入读中国曲艺演艺学院,另为广东粤剧学校输送了学员10多人,为省、港、澳粤剧曲艺团体输送人才10多人。为实现曲艺作品的推陈出新,均安镇从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文学曲艺创作大赛,充分调动了曲艺创作人才的积极性,累计涌现出《明珠还我掌》、《凫洲河畔觅春归》、《长城抒怀》、《延安颂》、《诚信颂》、《兆叔善长功德昭》、《心中的铜墙》等近百首既带传统韵味又富时代气息的新作。为拉近曲艺与年轻一代的距离,均安镇又在活动中锐意寻求突破,近年举办了青少年曲艺大赛、青少年曲艺荟萃晚会、曲艺新作演唱会、青少年曲艺新秀演唱会等形式新颖的活动,一举扭转了曲艺过往被称为“伯父戏、伯母戏”的旧印象,掀起一股曲艺活动创新求变的风潮。
有传统积淀的丰厚底蕴,又有创新因子的蓬勃涌动,“曲艺”这个文化品牌被刷新为最具均安特色的闪亮名片。1992年,均安为广东曲艺界赢得了“万家灯火万家弦”的美誉。1996年,均安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文化之乡”。1999年,中国曲协授予均安“中国曲艺之乡”称号。2000年,中国曲协工作现场会在均安召开,这是中曲协首次在一个镇级单位召开年会,“均安现象”向全国曲艺推广。2006年,广东省首届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选拔赛在均安举办并永久落户均安,均安同时被省曲协命名为全省首个“广东省曲艺人才培训基地”,热心人士欧阳国兆先生被省曲协聘为名誉主席。同年,全国少儿曲艺大赛广东赛区选拔赛在均安举行,罗家宝青年粤剧团落户均安,顺德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把均安命名为“顺德区民族民间文化培训基地。2007年,艳阳天粤剧团落户均安天连,成为均安镇第二个专业粤剧团。2008年,顺德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区教育局和把天连小学命名为“顺德区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2009年,均安镇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粤曲)”。
多年来,均安镇曲协先后代表省、市、区参与各项演出活动,把“均安曲艺”的名片广为播发。1992年,少年乐手欧阳剑云入选中国少年艺术团,远赴土耳其参加国际少年艺术表演;1994年,镇曲协组成的农民乐队代表广东赴京参加中国社会发展成就展演出;1996年,代表顺德到浙江省绍兴市参加全国十强县(市)文艺精品展演;1998年,赴南京参加全国戏曲雅集荟萃演出;2001年,进京戏参加庆祝建党80周年“金曲豪情”顺德曲艺专场演出;2003年,参加了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的中国曲艺荟萃?曲唱雅集;2006年,均安曲艺新秀在各大赛事掀起了争金夺银的高潮,12个省级以上奖项花落均安,其中黄锦玲勇夺全国少儿曲艺大赛铜奖,欧阳子文、镇曲协乐队获得广东省“曲协杯”曲艺大赛金奖。同年,省曲协在均安举办了首届广东省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选拔赛,均安6名选手参赛,两人跻身十大“明日之星”行列 “明日之星”李彩鸿被省曲协推荐免费入读中国曲艺演艺学院,在为佛山市入读该学院的第一人。2007年,黄锦玲入选第二届广东省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欧阳子文、黄振文获首届广东省曲艺大赛第一名、欧阳秀明获第三名。2008年,黄诗婷获得第三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第三名;陈惠坚、李银凤入选第三届广东省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2009年,黄诗婷又在第四届广东省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选拔赛上获得“明日之星”称号。同年,镇曲协创作排演的节目《八音锣鼓柜巡游》和《和谐人间》参加了在四川举行的全国“中国曲艺之乡”优秀节目汇报演出。
下一步,均安镇将以“广东省曲艺人才培训基地”为平台,以广东省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选拔赛为引引擎,着力巩固基层、不断完善机制、致力培养新秀、广泛开展活动,促进曲艺事业的稳步、持续发展,为顺德建设“文化名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均安,顺德西部的水乡小镇,该镇8.6万常住人口中,约六成为曲艺爱好者。每当夜幕低垂,遍布全镇的16个曲艺分会和数不清的家庭“私伙局”便准时开锣。1992年,均安为广东曲艺界赢得了“万家灯火万家弦”的美誉。“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罗家宝青年粤剧团和艳阳天粤剧团两个专业粤剧团先后落户均安。均安镇委、镇政府把曲艺定位为渊源深远的特色文化,镇文化部门十分重视特色文化的传承工作。从 1998年开始,每年暑假开设曲艺培训班。均安近年举办了青少年曲艺大赛、曲艺新作演唱会、文学曲艺创作大赛等活动,拉近曲艺和年轻一代的距离,实现曲艺作品的推陈出新。
“均安曲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政府重视、群众参与、活动创新,使得“曲艺”这个文化品牌被刷新为最具均安特色的闪亮名片,并且在均安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编辑: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