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温暖的力量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顺德资讯 > 本土速递 >
精彩专题,一览无穷

热门查看

勒流祠堂:时代传奇,大隐于市

  

  编者按: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弘扬历史文化传统,勒流宣传文体办公室携手顺德城市网,特别推出《走祠堂,采家风》系列报道,一起走进勒流各村居,探访祠堂古建文化和村居风物,挖掘历史文脉,寻访好家风好传统,更好的发挥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为美丽文明村居、匠心勒流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伍氏宗祠


  走进勒流社区,沿途尽是市集的热闹。天光初现,路边肠粉店老板正呼啦啦地拉着抽屉,锅炉的浓汤裹挟着卤鸭煮得正沸,窄巷里偶尔传来汽鸣声、掺杂在流行音乐中的商品广告语,齐齐钻进人的耳朵,强烈的生活气息穿梭在这片社区的大街小巷。


  万物发声为始。闹市中,厚重的木门被拉开,低沉而缓慢的吱吱呀呀声回荡四周。在勒流社区,和人一起苏醒来的,还有这些多年沉寂,每日等待人气来热络的村中祠堂。


伍氏宗祠:回不去的故乡叫汴梁,迁居之所在南方


  勒流街道西南方,距离乡镇政府约1公里的地方是一个叫龙涌村的村落。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因开埠时伍子胥后代迁入居住而形成。从“聚源里”闸门走过,麻石与琉璃瓦顶颇有几分韵味。据悉,这里是伍氏族人聚居的地方,故又被称为伍地寨。



伍氏宗祠大殿内


  龙涌村开埠以来,伍氏是最早的家族群体。六百余年时光流转,昔人已逝,只是建于明朝1503年的雲霖伍公祠还保留着伍氏族人对始祖的记忆。走进伍氏宗祠,一眼望去,满墙的墨宝格外引人注目。伍氏宗亲理事会会长伍国敏介绍到墙上的书画皆出自后人手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行草有“当代董其昌”之美誉的伍嘉陵,中国著名书画家伍子鎏等皆是伍氏后人。接着便引城网君驻足一副枯松画像前,介绍到这是伍氏也是龙涌的起源。


  伍国敏提到,伍氏族人才人辈出,书画界有伍嘉陵、伍子鎏等等名家,政界有伍蕃,是抗日救亡时期陆军少将,位极国民党高级将领,追溯上去,先祖更是吴相国伍子胥。话到此处,门外77岁高龄老人伍锐华正负手迈入祠堂,听闻城网君的来意,他抿了一口茶,便将伍氏的来历娓娓道来。



伍氏宗祠内的墨宝


  历史上的南宋王朝命途多舛,过去的伍氏亦在这时代的动荡中几经浮沉。伍锐华提到,伍氏跟源自汴梁,先祖斗轩公是伍子胥后代,彼时还是宋朝的柱国公,因直言相谏君主被贬至广东南恩州(今恩平县),作为驻守边关的将领。老人家坐在堂前,提到这段历史,分明有着几分意难平。伍子胥被司马迁称为“烈丈夫”,其后代诚有先祖遗风,然宋朝倾灭,故土难回,伍氏一族便落地在岭南。岭南地区自古多是迁客骚人的聚集地。宦海沉浮,终究厌倦,柱国公自此立下祖训,教后人远离庙堂之争,读诗学礼以传家。


  伍氏后人遵循祖训,不涉朝廷纷争,重回平头老百姓。明洪武年间,斗轩公后人自台山斗洞收烧柴灰制碱水,行船一路行至沙涌,将船绳系在水边的枯松时,一时被此地吸引,落地生根。传言道,该村先有独松后有沙涌。龙涌村原名沙涌,因有一条小河围绕,其状似龙而取名龙涌。



伍氏族人的诗礼传家


  伍国敏提到,伍氏后人落地龙涌后,再无回去。但每年清明节,伍氏家族都会组织300余人从顺德出发往三台山斗祠、阳江杨东汇合后,逾千人携带香烛、烧猪等祭品到斗洞参拜绿围祖居,后到柱国公祠拜祭,回到勒流聚餐,这些已成家族传承。而除了清明祭祖,为感念先祖,每年冬至,伍氏家族还会进行太公分猪肉仪式。当天宗祠会将40多头烧猪分给族人,向有需要的群体派油派米。


  从伍氏宗祠走出,正好看见正门石碑上拓着的几个字“诗礼传家”,再回头环望室内的墨宝,颇有几分读诗学礼求自安的意味。也恰如祠堂大门的对联,平白的陈述,内敛的书法,尽是现实一片祥和。


南唐麦公祠:麦氏族人多英勇,敢做起义革命人


  与龙涌村隔街相望的是大塘村。有400多年历史的大塘村始建于元末明初,因起义军遗留下的士兵而形成。大塘村的得名非常有趣,据村落老人回忆称,因村内原有一口大水塘而取名大塘。村内有一个市场,到了点就准时热闹起来,外出上班的村民,开档做买卖的商家,熙熙攘攘,每天如此。穿过这个嘈杂的市场,“南唐麦公祠”就进入眼帘。



南唐麦氏大宗祠已做大塘康乐中心用。


  作为大塘村的第一大姓,麦姓始祖在元末年初开始迁移,从广东百顺里迁移至广东新会水口,再从开平(新会水口)迁移至本地,生根落地。原先村中共有4座祠堂:南唐麦公祠、南田麦公祠、环碧麦公祠、博士麦公祠。随着时间流逝,其他三座祠堂大部分雕刻已毁,仅剩南唐麦公祠。


  87岁的麦连忠是祠堂的管理人。他介绍,元末时期,麦氏祖先在新会水口加入朱元璋的起义军,待朱元璋打下了天下,兵力解散,麦氏祖先就在新会居住了下来。但因人员众多,可耕地少,麦氏祖先就带着部分人就到了这里耕种生活。麦氏世代安居乐业,然而时局动荡,这种安乐生活在1927年就被打破了。



昔日旧址荒草丛生


  话到此处,麦连忠领着城网君走出祠堂,来到祠堂边一条隐秘的小巷子。一股陈旧破烂的气息隔着两道门传来,麦连忠边用钥匙打开门介绍道,“这本是我的家,当年我的爸爸也是地下党工作者之一,他们就是从这里侧拐进入祠堂后座的。”


  为了防止小偷爬进祠堂偷东西,也为了保留这段历史,这个荒草丛生的小巷子便被两道门保护了起来。1927年前,南唐麦公祠分前后两座,村民把祠堂前座当做私塾教书育人,随着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共产党把农民协会设立在祠堂的后座,麦姓子弟在祠堂做起了地下党工作,而麦连忠的爸爸更是把家供共产党人做掩护。当时,祠堂在外宣称是私塾,祠堂的正门为所有人敞开,而这个住宅门则为众多共产党人进进出出的通道。


  1927年,大量军伐围捕于此,一把火将祠堂后座尽数烧毁。40多个麦姓人家躲避逮捕四处逃窜,有些跑到了泰国、越南等地,而前座因有教师吴秩生授教而幸免于难。1931年,麦氏宗亲才开始募捐集资,重建祠堂。后在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分别于2003年、2013年进行了祠堂修缮。



忠叔打开曾掩护过地下工作的小巷子。


  时间的年轮一直在转动,但是忠叔依稀记得当时自己在私塾读书的快乐时光,出于感恩,退休后就接手祠堂的管理。麦连忠回忆,当初军阀把祠堂烧了,连族谱都烧了。祠堂虽已重建,但多年来族谱却未得完全。念及此,忠叔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纂修《麦氏族谱》,“这些年我骑着自行车下村到每一个麦姓人家里做访问,再借阅查看一些历史资料,一点一点地把族谱修正完善。我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世人,让他们知道麦氏家族的历史。”忠叔说到。


  旧时人与事尽付东流水。在一片闹市中,藏于勒流社区祠堂的,像是一个个大隐于市的时代传奇故事。日日有人群流连此处,保留一个族群的记忆,就如同伍氏宗祠每日接待族人在此喝茶话家常,而南唐麦公祠更成了大塘康乐中心,每天都会有大批的老人家聚集在一起下棋,打麻将,休闲娱乐,安度晚年。(吕晓秋、胡敏慧)


勒流“走祠堂,采家风”系列报道

顺德城市网首页
分享到: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 上一篇:这对永相隔绝的父与子,顺德不会忘记
下一篇:学习奋进,开创顺德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知识产权声明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网络违法罪 安网 举报有奖 网络违法罪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粤ICP备13003604号

粤公网安备 44060602000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