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80年代中国作家“顶流”,我想热度正盛的“潦草小狗”余华必然在列。
有人说,曾经为他的文字掉了多少次眼泪,现在就会被他说的话笑死多少次。
在《活着》里,徐福贵经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可他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他是那样的微小又平凡,在大时代中沉浮漂泊,却依旧闪耀着那一份坚韧与顽强。
《许三观卖血记》则像是更具现实意义的“活着”,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微尘许三观,遭遇天灾、人祸、意外,不得已一次又一次卖血,才换回来一砖一瓦,为家人搭建起庇护所,而他的生活早已变为满目疮痍的废墟。现实生活中,无数奔波劳碌的普通人,又何尝不是在经历他吃过的苦呢。
当我们屡次被他的笔下的人物与故事感动,却又发现,创作出这些苦情角色的作者,却是一个乐观豁达的阳光小老头。
于是,如今的余华是更多人的“知心小狗”,将冷寂的“神坛”变成热闹的“广场”。
中国文坛里,弃医从文的不止鲁迅、郭沫若,余华也是。余华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名乡村牙医,长达五年的时间,一天八小时都要面对“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也就是人们的口腔,这样的生活枯燥、无趣。
后来看到县文化馆的人在大街上游荡,觉得这工作很好,便开始写小说。小说发表后他被调去文化馆工作,上班第一天就故意迟到两小时。去了以后发现自己竟是第一个到的人,于是暗自窃喜:我来对了。
这段采访,让余华第一次被流量拽进大众视野。从此,除了作家,他还是喜剧人、相声演员、年轻人的精神导师……他经历过苦难、能叙述苦难,却又超脱苦难。他不说教,不标榜自己的地位,总是谦逊,又积极。
“我的读者通过作品所了解的那个叫余华的作者,在他们心中是一个沉闷的、一脸苦相的、带有一点抑郁症,或者是一个阴郁的人。结果他们后来发现(我)是一个相反的人,他们可能是因为这个反差(喜欢我)。”
我们喜欢余华身为文学作者笔下生动的故事,但更爱一个严肃文学创作者的松弛。
编辑:张紫雯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