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雷州市杨家镇宅湾村第一书记肖滨“举家”搬迁,离开佛山顺德熟悉的环境,与爱人一同前往宅湾村,开启扶贫之路。没有wifi、狭窄的办公场所、交通不便等困难没有击退肖滨的扶贫决心。“刚到宅湾村,有种穿越回到童年的感觉。”作为土生土长的湛江人,即使生活条件艰苦,肖滨还是对扶贫生活充满憧憬,他认为这是为家乡作贡献,是好事情。正是在这种乐观想法的激励下,肖滨带领扶贫工作组对宅湾村开展了多达33项扶贫项目,让宅湾村从全省有名的贫困村蝶变成现在小有“财气”的新农村。
扶贫工作组实地考察。
地大路“薄” 村道路硬底化建设迫在眉睫
宅湾村占地面积大,辖区内共有17条自然村,自然村的分布很分散,连接各个自然村的只有凹凸不平的泥地。肖滨每次出行走访都需要驾车,“刚来宅湾村时,开车要小心翼翼,害怕遇到‘陷阱’”,想起当时的情景,肖滨还是心有余悸。
坑坑洼洼的泥地,不但不利于群众出行,而且让很多客商都不敢贸然投资。正因如此,宅湾村的占地面积虽然大,却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这让肖滨更加坚定了修建水泥路的决心。
肖滨走访贫困户。
从2017年10月起,顺德区扶贫工作组就开始利用行业补助资金及顺德区帮扶资金,进行村路的硬底化建设,先后完成了新塘村、潭道村及西割村通往村委会三条道路的硬底化工程。之后,肖滨带领扶贫工作组,积极联动雷州市企业与顺德区政府,在各方支持下,截至目前,宅湾村完成了200人以下自然村通村委会道路硬底化建设工作。宅湾村全部建设的道路里程合计为40多公里,已初步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村民梁伯说:“水泥路铺设好后,现在我到隔壁村找女儿,路程只要15分钟,又快又安全”。
路通财通 优质土地产生致富道路
村道硬底化建设不仅为群众出行提供便利,而且为宅湾村的经济发展增强了活力。以前坑坑洼洼的泥路犹如“拦路虎”,让客商们望而却步,阻挡了农作物的输出、资金的输入。如今道路好了,交通自然到位,新的致富道路应运而生。
贫困户在红薯地工作。
宅湾村的土壤红土中带沙,这种土地种出来的红薯质量上乘。肖滨发现了这个优势之后,带领扶贫工作组在宅湾村开发了两个规模较大的红薯基地——调乃家村红薯基地、潭道村红薯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肖滨带领的扶贫工作组紧跟时代的潮流,开发了红薯基地的新模式——“合作社+公司+农户+网络销售平台”,即由专业的种养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同时承诺保价回购和提供销售渠道,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和稳定收益。同时,利用网络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红薯销量,从而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随着红薯基地开发新模式的不断深入,宅湾村的红薯声名鹊起,贫困户种植的红薯不愁销售,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的种植热情。一方面,贫困户能从红薯基地每年的收益中获取分红,另一方面,红薯基地的壮大还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贫困户通过在红薯基地务工,日均收入可达120元。
顺德区公安局向宅湾村捐赠物资。
产业链一体化 为脱贫输入“造血”功能
立足现在,发展未来。关于宅湾村今后的发展,肖滨也有自己的想法。“既然有了脱贫致富的方法,就应该做大做强,实现宅湾村产业链一体化。”今后,宅湾村将围绕红薯基地,发展加工制造业,例如淀粉加工、薯粉加工、红薯干加工、酒精加工等。产业链日益完善,将为贫困户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进一步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水平。除此之外,肖滨表示,要保持源源不断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拓宽销售渠道,因此,他打算建立宅湾合作社独自的销售渠道,打造专属品牌,切切实实地把“造血”落到实处。
断穷根、掘富源,齐进退。凭着一腔热血,肖滨带领扶贫工作组在宅湾村开辟了新颖的“财路”。相信在顺德干部与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宅湾村定会成长为利用自身优势不断造“财”的新农村。(钟柳梅 通讯员黄宝玲)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