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温暖的力量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顺德文化 > 文化热点 >
精彩专题,一览无穷

热门查看

顺德学府的兴衰史,也是一部顺德人求学的励志史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但有所堂才能有所师,得以有所学。在历史的长河当中,顺德学府的发展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一、顺德儒学




顺德学宫图


历史沿革


  顺德县学,是明景泰三年(1452年)由知县周亶始建于县城内梯云山右。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试停止,三十一年(1906)科举正式被废除,县学的传统使命告一段落。宣统三年(1911),顺德学宫内设立顺德县中学堂。民国以后,县中学堂屡易其名,但直到日军入侵顺德以前一直都设在顺德学宫内。抗日时期,学宫在战火中遭到严重破坏,抗战结束后又因各种原因,没有进行修复,故不再是设校办学之地,最终在解放后被夷为平地。


  建国后,梯云山上建起了人民礼堂,山麓周围则改造成钟楼公园,现在人民礼堂楼梯前的空地便是当初学宫的所在地。




顺德学宫旧址所在地


办学和科考情况


  顺德县学额设教谕一名,训导两名,执掌月课、季考、祀孔及督导全县文教事务。文童如想进入县学学习,需要先通过县试、府试以及广东省学政主持的院试,取得生员(即秀才)资格。新入学的生员称附生,以后按考核成绩依次进升增生、廪生。廪生每年可领取官府额发的禀膳银。顺德县附生在明代没有限额,清代前期额取十五名,中期起增至二十一名;增生常额为二十名;廪生明代限额两名,清代以后历有增减,同治年间经朝廷特许递增至三十一名。


  生员在县学的学习科目和内容由朝廷统一规定,主要为儒家经典和制艺策论,兼有书艺、应制诗賦和刑律等。考核方面,由教谕、训导设月课、季考对生员进行考核,另外还有三年两次的岁考,由县级以上的学官参与监考评判,最后对生员分为六等,取得一、二等者送省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后就成为了举人,获得上京参加会试考取进士的资格。同时县学还有管理、教习本县武科生员的职责,武生员的取录入学与文生员基本相同,但应考武举的程序则略有差异。


  顺德县学生员在乡试中屡获佳绩,一榜多人中举渐成常态。清代著名顺德学者罗天尺曾提到顺德学宫内有一面写着“十八魁”的匾额,是用来纪念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科乡试顺德县学十八名生员一同考中举人的盛况;但同时罗天尺还提到,早在万历七年(1579)己卯科乡试,顺德县学就已经有十七名生员考中举人,而到了清顺治十一年(1654)甲午科乡试,顺德县学多达二十五人中式,后来的顺治十四年丁酉科(1667)中式者有十七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己卯科有十九人,其他年份顺德县学一般也会有多名生员中式。


二、凤山书院




咸丰《顺德县志》卷1《图经》


  光绪二十六年岁次庚子(1900)十月,凤山书院主讲何国澧有云:"凤山书院自明朝起以培育人才为目标,历经数任顺德知县的修建,在乡绅里人的捐资助学、名儒主讲的齐心协力、贤司学长的鼓舞影响下,人才辈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书院适应潮流,融贯中西、实事求是。"


历史沿革


  明万历十二年(1584),随着书院的年久失修,逐渐荒废,顺德知县叶初春上任后,遂在凤山书院旧址上兴建四贤祠,用以祭祀布政使司刘大夏、知县吴廷举、吏目邹智、举人李承箕这四位明代顺德先贤。


  至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姚肃规奉巡抚李士桢之命,通过募集捐款,在凤山书院旧址上创建一些供读书治学用的小书房,而内堂仍然保留祭祀四贤的传统。


  光绪三十二年(1906),凤山书院改名为顺德县高等小学堂,由本地绅士龙景恺、梁联芳、何国澧、李彝坤相继担任校长。书院的发展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变迁,尤其在新政后,改变了其原来以科举培养朝廷人才的目标,以“劝学”为基准建立新式学堂。


  “书院”之称谓逐渐被“学堂”取代,埋在了岁月的灰烬里,时人谈起时往往只是用以指代一个地址位置。即便如此,在这片土地上,士人钻研好学、师生教学相长、官绅合力办学、慷慨助学等内涵丰富的书院文化,仍然保留了下来,生生不息。




《旧报新闻清末民初画报中的广东上》所画的顺德高等小学堂


  民国建立后,时势瞬息万变、风云激荡,凤山书院旧址便相继成为了各大文教组织的暂时安置之所,如1927年“顺德县立师范学校”、1934年县参议会办事处、1937年9月顺德公立中学堂(顺德一中前身)迁往凤山书院。


  而根据现今所做的口述史调查,从凤岭公园采访到的老原住民讲述,在其印象中五十年代时候凤山书院尚在,而后因为修建马路等公共设施而被拆除。


  凤山书院的发展除了得益于官办资金的支持,还少不了乡邑富绅与名儒的慷慨帮扶。清代顺德知县高坤于巳卯年(1759)重修凤山书院时,吴氏家族的子孙纷纷捐出土地作为生徒的横舍,配有池塘与亭台楼阁,遂成一邑大观。光绪二十四年(1898)官民合力资助重修,遂成巨款。


  此外,晚清时大良社团林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凤山书院的发展。其中在华盖路兴起的慈善团体——青云文社,直至民国都致力于捐资帮助顺德学子“平步青云”,其曾经不仅为凤山书院捐助修缮费用,还为书院学生提供奖学金、伙食费、交通费等福利津贴。


  从以上县志记载亦知,废除科举开设学堂后,书院的额外开支也相对减少。青云文社原本支持科举学子的印卷金、公车费、花红金,到给在京的顺德籍官员敬送的炭金、递年书金、弓箭金等都一概停止支付,而捐助的经费更加注重用于书院内部、学生身上。


  来源:编辑整理

  编辑:林伊敏


顺德城市网首页
分享到: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 上一篇:古人怎么救火的?顺德古代的消防“神器”让你大开眼界
下一篇:从万人空巷到无人知晓,顺德这条古巷发生了什么…… >
知识产权声明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网络违法罪 安网 举报有奖 网络违法罪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粤ICP备13003604号

粤公网安备 44060602000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