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去年3月,顺德区加强基层大治理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大会给出了“乡村振兴”的顺德方案。一年来,顺德各个村居在振兴经济、环境、文化和民心等方面不遗余力,一条道路、一个街心公园、一条文化街……我们生活的地方发生着一点一滴的变化。为此,本网推出《新春逛新村》特别策划,走进十个镇街的村居,带你领略身边的变化。它们不是变化的全部,却有独特的地方。
村里的古桥依旧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近些年的每个正月初四,北滘镇都会举行龙狮汇演贺新岁活动,其中莘村代表队引人注目,特别是2012年的那支莘村小学女子少年狮队,这说明莘村有着浓厚的龙狮文化。
而相对于龙狮文化,北滘莘村的祠堂文化更加凸显,小小的村里,如今有12座祠堂,皆为明清时期所建。其中,就有两座相守相望的古老祠堂——“梁大夫祠”及“曾氏大宗祠”。它们兴建于明朝,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族人相传,明朝时期,一位落魄秀才撑船来到莘村,以司马相如般的才华,引得当地旺族梁家小姐一见倾心,两人相恋相爱喜结连理。这段爱情记忆,便尘封于命途多舛的祠堂之中。
村里人介绍,“梁大夫祠”及“曾氏大宗祠”都曾遭遇浩劫,但在族人的坚守和政府的保护之下,经历风雨飘摇之后,依旧是宗族和社区活动的聚集地,这段发端于明朝的爱情记忆,也得以穿越“时空隧道”,至今留存。
据悉,这两座祠堂能一路走到今天,并非一帆风顺。梁氏第23代族人梁卓锦曾介绍说,文革期间,“破四旧”之风盛行,很多古祠堂被彻底破坏。梁氏族人经过争取,将梁大夫祠“出让”给生产队用作粮仓。再比如曾氏大宗祠内完好无缺挂着一块清朝牌匾,当初,为保护这块牌匾,族人在野外挖了一个地窖,将其埋了起来。历经沧桑后,牌匾又重新回到了祠堂内。
而如今,族人通过为祠堂注入现代内涵。比如每年举行大型庆典,如遇嫁娶之事,祠堂里席开数十桌,大家同喜同乐。通过古祠堂,增强了梁氏宗族和曾氏宗族的凝聚力,也让他们找到了“根”。
梁大夫祠
如今,全村的12个祠堂已经有11座进行了重修,还有1座正在筹备重修。祠堂,已经成了维系乡民情感的纽带。而每年正月初一,村里会举行龙狮巡游,八头狮子一起到各祠堂巡游,为村民祈福的同时也为新一年带来好运。
除了古祠堂,在北滘莘村,边走边看,你会发现,这里的古树古桥也是另一道风景。北滘莘村有一条武城街,历史记载是曾子的后代从山东武城迁到此地后命名的。
分散在村,当年抗日战争中幸免于日军战火的几座桥,即南便桥(接龙桥)、麦家跃龙桥、新沙水埗桥(聚龙桥),村中的棠龙桥,马村路高桥(彩虹桥)、(茶窖桥),屹立在河冲之上,号称“五龙群殿”,这是古桥。关于古树,全村包括榕树、龙眼树等,超过50年树龄的有30多株。
当然,除了较好的祠堂文化、龙狮文化、古桥古树外,北滘莘村的尊师重教的品牌依然很有名,莘村中学、莘村爱心幼儿园是旅港乡亲李伟强捐资建设学校,李伟强是莘村人,他不仅捐建学校,每年包括莘村中学在内的多个奖学金捐助,并每年带孩子回家乡传递家乡情。
因此,春节到莘村走一走,定然收获不少!(万家长)
■系列报道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