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顺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汇编》《顺德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汇编》两本新书首发。(网络图)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周六,便是一年一度的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10日,2017年顺德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在顺德区博物馆举行。当天,《顺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汇编》以及由顺德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和顺德区博物馆编纂的《顺德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汇编》两本新书的首发式,这两本新书由顺德区博物馆编纂。
仪式上,为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群体对顺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传承,顺德区文化体育局与顺德区教育局在仪式上向到场的学校代表进行“非遗校园行”的授旗。而顺德区博物馆亦在仪式进行后,为广大的市民朋友安排了“水乡龙腾共话传承——轻黏土龙头制作体验活动”,让大家在活动中感受顺德龙舟雕刻技艺的精髓。
多渠道推广顺德经典文化遗产
据了解,目前顺德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这当中既包括香云纱染整技艺、龙舟说唱、人龙舞、八音锣鼓等拥有较高历史价值的传统技艺,也有赛龙舟、春节习俗、顺德烹调技艺等依然鲜活在大家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35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人,省级非遗传承人7人,市、区级非遗传承人25人。
顺德区博物馆一直十分重视对顺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不仅与区内校园建立“馆(院)校合作”基地,将顺德的非遗文化以校园讲座、巡展等形式,为校园中的顺德青少年学生讲述顺德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顺德区博物馆还通过顺德区经典文化遗产宣传推介项目,将讲座和巡展送到各镇街社区、企业当中,让更多的基层市民能共享这些文化成果。此外,顺德区博物馆还利用“顺博工坊”的活动品牌,为广大市民朋友提供龙舟说唱、咸水歌、鱼灯制作、实用广绣等公益性非遗文化体验,让大家能丰富对非遗文化的体验。
除了对非遗文化的推广工作,顺德区博物馆还协助顺德区文化体育局,开展各级非遗项目以及非遗传承人的申报和评定工作,通过到村居巷陌间的走访、调研以及资料整理,深入挖掘具有顺德本土特色的文化项目,并为这些项目开展省市区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协助关帝侯王出游、龙眼点睛习俗、龙舟雕刻技艺等项目成功被列入省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有关目前(截至2016年底)顺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介绍,也都收录在本次活动首发的由顺德区博物馆编纂的《顺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汇编》当中。
奖顺德区可移动文物精品汇编成书
为响应国家提出的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的精神,从2013年开始,顺德区正式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而顺德区博物馆在历时三年半的普查当中,全力协助顺德区文化体育局和顺德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开展相关工作,相关的普查数据在2015年的省验收组进行数据验收中获高分通过,并得到验收组的高度评价。
而本次首发式中带来的由顺德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和顺德区博物馆编纂的《顺德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汇编》,便是在普查报告的基础上而成的。书中收录经过精心挑选的300多件/套顺德区内可移动文物精品,全方位为大家展示本次普查的成果和意义。除了上述提到的文物遗产以外,顺德区内还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136处,其中2处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5处核定公布为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当中既有散落在各镇街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也包括顺德糖厂等一些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沙杨杨)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