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灯手艺人潘培森教授鱼灯制作技艺
顺德城市网消息 (记者钟柳梅) 8岁的罗海铭把砂纸搓成条状,妈妈李绮冰负责把竹条卷成圆圈后在接口处涂上白乳胶,并用砂纸条捆好,母女俩分工合作,相互不干扰却又一边做一边小声交流。她们在干什么?原来,8月20日下午起,由大良街道文化中心主办的《鱼灯·传技》2016鱼灯手工作坊在梁銶琚图书馆举行,李绮冰母女俩正是当中的学员。
大良鱼灯作为富于水乡特色的扎作工艺,盛行于清代。清末民国,顺德时和年丰之际,大良鱼灯会名动一时,成为与佛山秋色、沙湾飘色齐名的盛会,鱼灯制作技艺也备受推崇。2013年,大良鱼灯制作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大良文化中心主任戴建华介绍,为了使更多市民认识和了解鱼灯,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意组织策划了这次活动,并邀请鱼灯手艺人潘培森作授课老师,课程直到8月26日结束。当日下午,顺德城市网记者在现场采访了解,学员中既有爱好手工制作的一家三口,也有做老师的年轻人。
面对几乎没有鱼灯制作基础的学员,潘培森从最简单的开始教起。他和学员分享,自己在制作鱼灯的时候,先在脑海中进行构思,并把它画在白纸上。真正制作时,第一步就是扎竹框,定雏形。不过,砂纸、竹条、白乳胶、尺子等材料已经准备好放在了每张桌子上,学员只要按照老师的讲解进行操作即可。
首先取适当宽度的砂纸搓成条状,用竹条卷成圆圈后在接口处涂上白乳胶,并用砂纸条捆好。别看是第一步,却是整个鱼灯是否制作得体型合理的基础。潘培森说“扎架”是制作的第一道难关,扎工要巧,扎口要稳。扪绸布时,要扪得贴贴服服,不能看见接驳口,不能有绉痕,不能松动。
学员认真地学习,图为一名学员把竹条卷成圆圈
记者在现场看到,所有的学员都学得十分认真,把砂纸搓成条状,按照老师说的搓三次不行,就四次五次……,竹圈的直径也按照标准尺寸,用尺子量准,尽量做到分毫不差。记者了解到,鱼灯的大小不一,但制作时需要耐心和细心,制作一个1.2米长的鱼灯需要4天左右,每天至少要坐定6至8个小时。
李绮冰说小时候每到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制作鱼灯,只是没有那么漂亮。她和女儿都十分喜欢手工制作,自己平时也做一些布艺,看到活动的信息后马上报名,她认为既是学习传统手艺,也是一种童年的回忆。“当天本来打算带女儿到广州验眼,为了一周的学习,我决定延期。”而记者了解到,李绮冰作为女儿学校的家长义工,每逢周五的兴趣课堂她兼职教孩子们学手工。
授课老师潘培森是顺德大良人,扎鱼灯40多年。2012年,他制作的两份作品《金龙腾飞》、《金鱼》均获得广东省首届花灯文化节的银奖。2013年,作品《鱼灯》在顺德区的比赛中获得金奖。2010~2013年期间,共获得省级奖项2个,区级奖项1个,街道级奖项6个。
戴建华表示,目前大良会制作鱼灯的传统手艺人已不多,这次筛选的学员优先选择了中小学的老师,希望搭建一个学习和了解鱼灯的平台,把他们作为“种子”,学会以后可以在学校里教会更多小朋友,把大良鱼灯传承下去。“如果有效果,这样的培训班会举行第二期、第三期……”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