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来迎接“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大事
文/米涂
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文学周是由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主办,顺德区委宣传部、北滘镇人民政府主办,顺德区宣体办,顺德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顺德区作协,顺德区图书馆等协办的一件文学大事。于4月9日上午在顺德图书馆正式启动。
自2014年华语文学传媒盛典正式永久落户顺德以来,每一年顺德人都以好学、阅读、悦读的态度来迎接这场文学盛宴,在文学周期间,顺德将迎来一系列文学沙龙、名家演讲、诗歌朗诵、版画作品收藏、文学采风等活动,以飨这个有“华语文学奥斯卡”之称的盛宴。
这是顺德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顺德文化以高水平的态度介入整个中国当下文学的现场。但是,我参加了几场文学周活动,却引发了自己的思考,现列以下几点,以飨读者:
首先,这场文学盛会,能给顺德这座城市带来怎样的文化精神回应?不瞒大家,本人不是抱很大的乐观态度。我参加了华语传媒文学盛典暨“新常态下的文学情结”的研讨,来者有省作协副主席郭小东和著名评论家徐肖楠等,他们在研讨会上提出了对顺德文学的“担忧”,譬如政府扶持力度;以及民众的呼应程度;作家本身的修为和知识水平等都进行了剖析。听者如我,大意得出一个结论,目前,顺德文学还没有真正做好迎接华语文学传媒盛典这件大事,或者说,还可以做得更好,才不枉各地文学大家来这里“开讲座、传经验、分享写作心得。”说明白一点,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文学交流,那些“文学大家”对我们本土作家的呼应也好,对受众人数的接纳也好,不能做到无缝对接。
其次、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的大力宣传,有没有深入到城市底层?可以说,华语文学传媒盛典是顺德文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顺德文化的一件大事,顺德各个媒体对这件事进行了热烈的报道,譬如顺德区委宣传部、珠江商报、顺德城市网,顺德作家协会等媒体,在迎接这场盛会时,十分热心,有条不紊进行大篇幅的报道,这是好事,也是政府主导下的功利千秋大事。可是,据我所知,很多报道这件事的公众号,阅读量都不会超过三百,甚至低得可怜。顺德这座城市人口那么多,对文化的呼应却显得不温不热。那么,我就在问,文学是人学,体现了人文价值的最高旨归,可是,没有群众的呼应,这样的文学,可不可以说是自己文学群体内部的一种精神自嗨,凌空蹈虚呢?
最后,顺德文学界何时出现“文学大师”,来迎接每年一届的华语文学盛世?笔者在想,顺德文学什么时候可以出现像来这里讲座的文学大家一样的作家,也一并拿到这个大奖。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也要深深思考一个问题。这个大奖永久性落户在顺德北滘,可是,我们如果拿不出这样的大家与之对话,平等对话,是否会打消他们来这里传经送宝作家的积极性呢。抑或,他们内心里面会否加深对顺德城市文化沙漠化的印象呢?毕竟不是举办一次,而是永久,人家肯定会说,我们每年送宝过来,你们做出改变了吗,顺应了改变吗?
结语:我认为,我们顺德要有一种吸纳并整合的态度来迎接这场文学盛会,强化顺德作家群的自身内功,不断走出去,引进来,深入基层,为时代写作,为时代呐喊与鼓呼。城市精神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有时比经济发展更重要,只有顺德作家群不断深入到我们的企业,深入到我们顺德的人们中去,把这个地域的“人文情怀、思想悲悯、苦难和欢呼”写出来,让我们城市的精神文化矗立起来,以特有的精神钙质打造顺德的文化名片。同时,要借这个文学盛世的契机,把文学的种子播撒到学校、工厂、广场、甚至小街小巷,让文学像三月的木棉花一样,娇艳地开放在顺德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文学倒逼姿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并举,形成顺德自己的“文学热”,也希望政府宣传部门,借文学这个盛世,让顺德的每个小镇的人民热爱阅读,喜欢阅读,从而沉淀出最美的顺德,我一直认为,一个阅读的城市不会太差,那怕四面都是经济上的“狼、虎、豹”围追堵截我们,但我们还有自己的城市精神,那就是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让阅读铭记顺德。那么,就不会辜负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对我们每年一次的盛情呼应!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