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3项目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顺德城市网消息 (记者黄婷) 昨日(8月31日),顺德城市网记者从省文化厅官网了解到,8月26日发出关于公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通知。其中,顺德有“粤剧”、“关帝侯王”、“龙眼点睛”3个项目榜上有名。
据悉,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进一步加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工作,2015年3月至8月,省文化厅组织开展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
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组初评、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主任委员会议审议,从全省165个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中,评选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项目名单59项,其中新入选28项、扩展项31项。
在对外公示的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项目名单中,顺德有3项目入选,包括曲艺:粤曲,端午节民俗:龙眼点睛,民间信俗:关帝侯王出游等项目榜上有名。
顺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据了解,顺德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个。
■项目简介
粤曲
历史上,顺德人热爱粤剧曲艺蔚然成风,“南国红豆”牢固根植于顺德这片沃土上,形成深厚的群众基础,各种人文历史风情传统可谓源远流长,积沙成塔,自成流派,是岭南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顺德作为粤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极具岭南文化特色的代表。有着累年的传承发展,从最初的沿街卖唱到如今的民间曲艺,伴随着一百多年的社会巨大转变。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良有桥珠茶楼的曲艺茶座;桂洲陈村一带的茶楼食肆也常有歌伶演唱;乡村间大量的“八音柜”、“锣鼓柜”、剧社亦已星罗棋布,有着厚实的群众普及基础。还有唱“大棚戏”(已失传)、讲“古”(故事)、唱龙舟等众多的粤味曲艺形式,在解放后的各级曲艺队、说书组、乡镇文娱组、曲艺社、文艺宣传队等等粤曲业余组织中实践活动。
各个时期更涌现出杰出代表,为岭南文化的发展添彩加墨。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传承者的发扬,粤曲作为顺德文化乃至岭南文化的特色地位不可动摇!
龙眼点睛
每年农历五月初三,来自中山、江门、番禺等珠三角地区的上百条龙舟会齐聚龙眼村,进行龙舟赛前的“点睛”仪式。据说,只有用朱砂点过睛的龙舟,才能划动得特别生猛,否则就成了“盲龙”,拖泥带水,甚至有翻沉之虞。
上百只龙舟点完睛后,在鞭炮声、欢呼声中在环村的河涌中穿行一圈或三圈。河岸边的人们,会用竹竿挑着篮子伸向涌上,里面装着礼品和利是。龙舟上的人接过篮子,收下礼物,将传说中能护身保平安的“龙船符”放在篮子里回赠村民。而龙舟内的“龙船饭”,也是深受村民欢迎,据说吃了会一年顺景。有句话讲:“来龙眼点睛,无蚀底。”
均安关帝出游
均安关帝出游是指农历九月初四至十二日,均安信众迎关帝、侯王神銮,巡游原江尾洲十三乡(现均安镇镇境,昔日横跨顺德的江尾堡、鼎新堡、福岸堡、云步堡、白藤堡等五个乡堡。所覆盖的十三个乡,都在西江尾段的磨刀沙上,故民间统称为江尾洲十三乡),以求消灾赐福的民俗活动。
出游主要包括四个程序。起宫:用四代同堂的长者,手捧关帝和侯王神像,放入銮舆;巡游:銮舆所经之处,都受乡民摆设的三牲、果品拜祭;座宫:銮舆到村中祠堂歇息,接受乡民的拜祭;回宫:巡游完各村后,回三华关帝古庙。
巡游环节中,路线一般需经过村中所有主要街道,绕村一周,村中大小祠堂更是重要地点。所到之处,村人均设香烛以祀。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