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球现场激情献唱龙舟说唱
顺德城市网消息 (记者郑勇亮) 近年来每逢端午节或者大型龙舟赛事,顺德市民总是能在不同场所听到龙舟说唱。其实作为传统龙舟活动的衍生物——龙舟说唱,正在遭遇着现代化的洗礼。而在杏坛龙潭村,有40多年说唱经验的陈振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舟说唱的传承人,挑起了“龙舟说唱”的重担。
73岁“辉叔”一腔热情唱龙舟
“龙舟说唱”又称为“龙舟歌”或“唱龙舟”,是流行于广东珠三角地区,主要以顺德腔为正宗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始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相传为一名原籍顺德龙江的破落子弟所创。
陈振球人称“辉叔”,今年已73岁,在龙潭大巷村开了一个杂货店,但在卖杂货谋生之余,龙舟说唱才是他真正的爱好所在。
在顺德城市网记者约见陈振球时,他正忙着为本月31日进行的欢乐龙舟文化节,而准备他的表演节目《飞舟逐浪耀城乡》。据陈振球介绍,龙舟说唱演唱时艺人常持一只上端架着木雕小龙舟的长棍作表识,胸前挂一幅小锣小鼓,敲击节拍作间歇伴奏吟唱,声腔短促,高昂起伏,诙谐有趣,极富现场感染效果。内容则从古时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一直到现在时事新闻、时尚潮流,几乎包罗万象。
龙舟说唱的道具—龙舟,一般长约60厘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一般是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形象,意为避邪,下层是十名壮汉,名叫“扒仔”,他们都正奋力扒龙舟。龙舟上面一般竖有两支小红旗,正反两面一般都写着“风调雨顺、国泰平安”等字。龙舟下方有块布衬托,意为水面。整个龙舟由一支长约1米半的木棍撑起。
聊至兴奋时,记者请陈振球唱一段早前刚完成的《好人颂》,他爽快地答应了。龙舟说唱讲究道具,他随即搬来锣鼓、半米长的漆红木雕龙舟唱起来,声音缭绕,看不出已经年逾七旬的样子。这样的架势一展开,村里便热闹起来,路过的摩托车佬、手推婴儿车的大婶也都停足围观,大家相互打趣道“嘿,唱龙舟啦!”唱龙舟对于龙潭村民来说,并不陌生。
陈振球告诉记者,现在真正流传下来的龙舟说唱曲目不多,大部分都是要自己根据故事内容编写出来的,“一首感染力强的唱词,是唱龙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承担着这个重任的陈振球花了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根据杏坛文化站提供的好人材料,进行创作和练习,用200字左右的唱词,将肖林、林永胜、胡平贵、徐兆祥等四位获顺德好人银星奖的杏坛市民“唱响”了。
据了解,《好人颂》的创作完成后,将会在杏坛的端午节晚会上进行首次公开演出,其后,陈振球还将到村居、学校和企业等演绎这支龙舟说唱。
唱龙舟传承堪忧,学的人不多
陈振球告诉记者,自己的子女小时候有学龙舟说唱,长大了之后就不愿意了。“现在很少年青人愿意学唱龙舟,赚不到钱。早些年我们镇文化站花了半年时间培训了30多个学员,老、中、青、少都有,后来大家的热情慢慢冷却了,不愿意参加培训了,现在有几个还算比较爱好唱龙舟,还会出来唱一下。”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唱龙舟了,龙舟说唱缺乏继承人,陈振球也比较担忧。他表示,现在演出机会少,街头卖唱已经不适合社会需求,也赚不了钱。
陈振球说到,机会少了跟社会发展有关。上世纪70年代时期,他去大良、北滘、陈村、勒流和伦教等这些城镇和半城镇这些比较兴旺的地方,家家户户都是平房,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敞开大门,大家都很欢迎龙舟公进村,希望我们唱龙舟,看着我们唱。每到一户人家的时候,他们会立刻拿出元宝蜡烛和香举行仪式。但是现在机会很少,每家都是铁门铁栅栏,关门闭户,现在已经和那个时代不同了。
时代不同了需求也不同了,现在除了一些商业活动之外,陈振球最经常出席的表演现场就是龙舟比赛了。尽管当初龙舟说唱与赛龙舟关系不大,但他还是认为,龙舟说唱或许可以考虑与赛龙舟共进退。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