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中国工业设计
就目前而言,中国设计创意产业中,工业设计是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同时,最需迫切发展的也是工业设计。带给我们经济快速增长的“全球制造工厂”的角色,现在已经差不多发展到了及至,而面对中国庞大的制造规模,发展工业设计正是自主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中国工业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约30万人,工业设计年产值约为300亿人民币,占2005年世界创意产业产值的1.27‰,相当于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19‰。在企业当中,除联想、海尔之外,康佳、华为、长虹、华旗、美的、中兴、飞亚达等国内大品牌企业也都在工业设计方面有突出的表现。
然而,相比世界工业设计的发展,中国工业设计还非常年轻,更多的中国企业目前的工业设计方面还表现平平。有人说,中国工业设计被禁锢在圈子里,渴望突破却缺乏勇气。看到了欧美日韩成功的先例但又担心风险而放不开手脚,并没有能够摸索到一个更加成熟的模式,尤其在“工业设计”的发展方式上更是尤其显得非常凌乱。来自信息产业部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由于缺乏优秀的工业设计,产品附加值不高,导致中国消费电子产品出口年损失近300亿元人民币。
作为中国最早进入“工业设计”概念的一个产业,早在20多年前,就先后有了一大批专门从事设计工作的工程师逐渐投身IT设计行业。可在其后一段时间,IT产业巨大的市场需求不断刺激着中国企业,各大企业纷纷在产品和市场为核心的规模化战略下快速地向前发展。于是,“工业设计”逐渐被忽略。据了解,同欧美很多成熟的跨国企业相比而言,目前我国大多数IT企业对“工业设计”概念的工作价值认识存在很多不足,在资金投入和时间的支出和利用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毕竟,这是因为大多数国内IT企业在研制某产品前期的开发初期阶段,几乎没有能够同设计公司进行比较充分的交流与沟通,这样也就只是比较粗浅地提出对产品的一些具体要求。至于双方本应重点讨论的关于该产品的定位问题等等也都是很少有所提及。
另外,如今中国IT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薄利”时代。也就是说,在利润率相对比较低的情况下,企业往往就需要各方面的运营费用都进行相应的压缩,其中自然也就包括本来就投入并不大的技术研发领域。然而,工业设计本身的种种要素也就决定了超大规模的投入。因此,中国的工业设计进入了一个怪圈的发展轨道中。
而事实上,国内企业可以将工业设计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在投入得到回报后进一步增加工业设计的力度。虽然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却最为稳妥。国内工业设计的成熟还需要时间和持续增长的经济水平。目前欧美日韩的很多企业已经达到了工业设计的顶峰,我国虽然差距很大,但相信追赶速度可以像经济增长速度一样快。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当“MADE IN CHINA”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时候,我们也曾欢呼雀跃。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的时候,看到的却是残酷的竞争与重重危机。曾经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制造”现在却成了来料加工、无创新、无设计的代名词。而改变这一切的方式就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中国设计,一个令人兴奋、承载了无数人希望的词组。企业要想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必须拥有创新性的产品,产品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设计的创新。但“中国制造”不是“中国创造”,已经具备强大制造力量的中国企业,急需工业设计的“催化剂”。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高级工程师鲁克定的观点非常有说服力:“工业设计领域存在的问题,不一定是工业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这是因为,工业设计作为产品设计的重要手段,要服务于产业,服务于企业,不可能游离于当前的环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需要多长时间,不仅取决于设计师、企业和消费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运行机制。从大的方面来讲,是整个行业的运作机制;从小的方面来讲,是企业中的管理机制。
可喜的是,中国国内企业已经渐渐开始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此外,国内还应该为工业设计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除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外,政府的阶段性扶持也将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今年颁布的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这一战略性决策,标志着国家对以工业设计创新带动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产品自主创新水平提高,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开始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标志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
当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我们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提到日本设计,人们想到的是精细小巧;提到韩国设计,人们想到的是绚丽多彩;提到美国设计,人们可能想到的是华丽。那么中国呢?中国设计一定要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和含蓄。
在联想创新中心设计师李凤朗的理解中,中国设计一定是融入了中国人审美观、中国人精神的设计,而不是像很多国外设计一样更多地体现在物理层面。清华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严扬教授对中国设计的理解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设计讲究“适合”,真正的中国设计的特征应该符合中国消费者需要的,有自己的地域特征。
有人说,美国人认为工业设计是商业化盈利的工具,而欧洲人则认为者是生活的一部分,日本人则认为这是民族的生存手段。而对于中国,工业设计是未来腾飞的翅膀。
(编辑:谢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