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编辑:jovey)
邓家声,原杏坛镇文化站站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
人物事迹
邓家声说,民间艺术是群众劳作、生活的智慧之花,不管哪一朵花灭绝,均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他在文化站工作三十多年,重点抓有顺德特色的民间文化。
他至今清晰地记得1994年的元宵节,光华村的林普宣带领本村青年在旧政府门前灯光球场上舞狮,舞狮表演吸引三千多乡亲前来观看,邓家声感慨场面壮观。林普宣跟邓家声说:“舞狮还不算什么,人龙舞才有气势!”邓家声好奇地追问,才知道光华村有这样的绝技,而林普宣正是家族人龙舞的传人。作为杏坛镇文化站站长,邓家声意识到这是急需保护的文化遗产,他鼓励林普宣去组织人龙舞。此后,在杏坛镇政府、港澳乡亲和本村企业积极赞助下,一批年轻的光华人龙舞接班人脱颖而出。
“龙舟说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鼓励年轻人学习龙舟说唱,杏坛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愿意学习龙舟说唱的年轻人每人奖励500元,而培养出一个传人的老艺人也有500元奖励。这个措施推行几年没有多大效果。邓家声说:“这件事说明,有些事不是单靠金钱就一定能办得到的。比如说给你500元,但你对龙舟说唱没有兴趣,给钱你也不会来。所以我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是定位。”
2005年,这门已拥有260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几乎面临绝境。
当年,在该门艺术最为昌盛的杏坛镇,能够熟练掌握这门艺术的只有6人,其中最“年轻”的也快70岁了。据邓家声介绍,以前,唱龙舟的民间艺人大多为糊口而辗转街头卖艺,以讨点利是钱。而现在,年轻一辈有学识、有能力,无需再继承这门技艺。“在人们看来,说唱龙舟只是比要饭稍微好一点而已。”邓家声实话实说。
2005年年底,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龙舟说唱”赫然在列,其难以估量的艺术和考古价值得到了肯定。
除了龙舟说唱,顺德还有很多民间艺术陷入失传危机。旧时喜庆节日,顺德民间就会筑棚演戏加以庆祝,于是出现了大棚戏。目前顺德会唱大棚戏的,只有杏坛光辉村老人周途科。
“周伯是顺德目前唯一会唱的人了!”杏坛文化站站长邓家声说,就在大家都以为大棚戏已经失传的20多年之后,工作人员找到了周伯并确认他是现今顺德懂唱大棚戏的唯一传人。邓家声表示,大棚戏是民间艺术的一种,一旦灭绝将是民间艺术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文化站已将老人的表演内容一一录了下来,并希望趁年底文化活动多为周伯提供上台机会,让其为大家所熟悉,以竭力挽救这个濒临消亡的百年戏种。
近年来,顺德在文物保护上下足了力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保护文物的担子仍然很重。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更多地保留当时的历史风貌和人们生活的状态,要避免出现“开发收益第一,有效保护为次”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不能将已有的文物保护单位打造成一个完全经济驱动的旅游点,兼顾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
邓家声说:“我们更希望老百姓在有着明显文明传承印记的村落中健康地、能与现代社会接轨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