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只是普通家庭成员 顺德城市网:您父亲一直都被称为“国学大师”,对于这个称号,您是怎么看的? 季承:我个人以及作为家庭成员来说,也许和公众长期以来的看法都不一样,我父亲只是普通的家庭成员而已,他的学术成就我就只知道一点。而且我父亲生前对这个称号也是很抗拒的,我本人比较支持他。
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曾经对这一点提出异议,对此我父亲也很平静,声明自己并非“大师”。葛剑雄教授的异议是学术角度提出的,严格考证这个称号是否准确、恰当,应该是比较科学的。不过从另一方面说,这也反映出社会对我父亲的尊敬。
教育孩子:不放任,不管教 顺德城市网:就您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说,在您的少年时代,学习上缺乏父亲的引导,您认为这有关系吗?
季承:小时候缺乏父亲的指导,确实是一种缺憾。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几乎是自发的,完全靠自己努力。我资质普通,和我父亲不能比。我父亲小时候也很顽皮,小学阶段很调皮,也不好好读书,但是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后,优秀的理解、吸收能力让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包括我姐姐,读书也要比我好,她对学习的觉醒比我早,养成了读书学习的习惯。
顺德城市网:这些经历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您怎样处理和孩子的关系?
季承:我觉得和子女来说,不要刻意去做。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孩子,都谈不上教育,成长期赶上“文革”,孩子都比较放任,都没有特别关照,有一定时代特征。我那时候一天到晚在单位里,整天开会。
教育孩子,一方面,还是不能放任,要强调好好学习;另外一方面,也不要过多管教。我看现在的家长不堪重负,从胎教开始到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尤其在北京,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得了。其实我觉得不用这么痛苦,孩子如果真的能有很高的成就,拦都不拦住。
■《我与父亲季羡林》图书简介
《我和父亲季羡林》
季羡林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虽已辞世,但生前身后的种种是是非非似乎因为当事人的远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外界的种种猜测之下,大师之子终于无法再缄其口,整理大师遗物,追忆往昔恩怨,历时年余而成《我和父亲季羡林》。在儿子笔下,季羡林可以说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一个有国无家的浪人,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早年的心结——过继给叔父、无爱的婚姻、母亲的早逝,塑造了他压抑、封闭、孤傲的性格,他的意气用事毁了自己一家,又使他身陷阴谋的泥沼而难以自拔。作者颠覆了被社会塑造的“大师”的完美形象,还原了一幕幕诗意后面的血泪。真实得近乎残忍,似乎悖离了子为父隐的儒家传统,但作者残忍的笔触实则包含着一颗挚爱之心,他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他也希望读者能够接受一个有缺陷的季羡林,季承为我们树立了写回忆录的标杆,这是读者的福祉。
季承:我一直不认识你们所说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我只知道,在热热闹闹的学术追捧中,父亲的内心是冷的,是寂寞的。但是他变现得从容。毕竟,经过了,也就寻常了。
出版社编辑推荐
四十余幅珍稀未公开照片,二十万字真情记述,历数大师的人文情怀、家族小史:
痛苦无奈的包办婚姻,美好缠绵的德国恋人,战火中漂泊的留学生活,艰难迷惘的文革岁月,扑朔迷离的父子恩怨,匪夷所思的文物失窃,貌似庄严的北大学府,与温总理的特殊友谊,和巴利文的一世情缘……
□ 安琪 (编辑: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