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水乡魅力无穷
顺德城市网消息 (记者邹建华 通讯员彭文欢、陈理、林碧贤) “我们的目标是,用3-5年的时间,把逢简村打造成珠三角最能代表岭南水乡文化特色的岭南文化创意第一村”杏坛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梁雄辉豪气地描绘顺德区杏坛镇逢简村的美好未来。
目标:珠三角岭南文化创意第一村
昨日上午(2月21日)岭南水乡逢简文化创意公园村改造启动暨展览中心奠基仪式在逢简村举行。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文体旅游局局长曹洪彬,杏坛镇党委书记鲁国刚、镇长梁雄辉出席仪式。这意味着杏坛镇在探索文化创意与现代产业融合的发展上又迈出重要的一步,也意味着杏坛镇从过去被动适应产业发展到如今对创造条件发展产业的一个新探索,而逢简村的打造,更是彰显了顺德人欲用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的实现渴望。
杏坛镇被选址打造岭南水乡文化创意公园村,有着无可替代的基础与优势。杏坛是著名的岭南水乡,而逢简则是岭南水乡的典范。逢简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树遍布,石板纵横,文物众多,河涌交错,总长度达23.8公里,其中10公里在房屋旁边,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画卷。
2005年,逢简水乡被评为顺德新十景,随后逐渐成为文化创意人群首选的聚集地。每年从珠三角各地自发到逢简休闲、摄影、写生和祈福的市民达3万之多,一些小规模的文化创意工作室已零零星星散布其中。
基于原有的基础,杏坛镇委、镇政府提出将逢简建设成为“岭南水乡(逢简)文化创意公园村”的新目标。据悉,这个文化创意公园村将是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岭南文化为灵魂,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体,以整村公园化战略为承载,以城乡一体化为战略目标,以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使命,把逢简打造成自然环境优美,基础配套完善,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集文化创意、休闲娱乐、时尚生活为一体的现代创意产业体系。
根据规划,岭南水乡(逢简)文化创意公园村的发展目标是:用3—5年的时间,打造成珠三角最能代表岭南水乡文化特色的岭南文化创意第一村;用5—8年的时间,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岭南文化创意名村。
“我们希望为广东文化强省及新农村建设开创一种崭新的模式。”杏坛镇党委书记鲁国刚说。我们的目标是,用3-5年的时间,把逢简村打造成珠三角最能代表岭南水乡文化特色的岭南文化创意第一村”杏坛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梁雄辉说道。
对于将杏坛打造成岭南水乡文化创意公园村,鲁国刚和梁雄辉等杏坛镇领导干部还希望,在逢简村探索一条生活创意与产业文明融合发展的道路 ,以支持当地经济发展。未来,逢简村不仅要是岭南文化的展示区,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下,一系列诸如动漫、影视制作等创意产业也是逢简村所需。
动作:建设展览中心 与文化开发同行
目前,杏坛镇党委、镇政府把逢简水乡的开发纳入全镇产业发展战略,并列为三大旅游项目之首。而随着逢简文化创意公园村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杏坛镇将利用两年到三年时间在逢简推进岭南文化艺术展览中心建设、河道景观改造提升、古桥和连片宗族祠堂改造保护、购物街改造和游船建造等项目。
另外,逢简水乡的开发还被杏坛镇委镇政府纳入十二五“1234”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利用两年到三年时间推进岭南水乡(逢简)文化创意公园村——东部启动区的建设。
昨日奠基的展览中心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总投资约1300万元,建成之后将成为宣传和推广逢简旅游文化的重要载体。展览中心将展出逢简的历史文化,目前选址还在确定中。
对于全村,塑造主要河道景观和修复利用古建筑群培育文化项目是逢简文化创意公园村改造工程的重要措施。具体而言,逢简村除了准备对途经明远桥、巨济桥、金鳌桥等的重要河道进行保护性改造之外,还准备对和之梁公祠、御赐金桂等文物古建和名木古树等进行保护。
除了逢简村自身的努力,逢简村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得到更多的顺德区政府支持。据曹洪彬介绍,近期,顺德区政府将计划出台更旅游扶持政策,扶持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打造顺德旅游新亮点,并借助南番顺旅游联盟平台,扩大旅游品牌的辐射和宣传。
除了旅游景点保护改造,杏坛水乡文化建设推进也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在昨日仪式中,由顺德一位老师陈斌作为主编的《走进逢简》一书,也在会上进行了首发式,党委委员陈瑞贞、逢简村党支部书记梁永雄为相分村居和单位进行授书。《走进逢简》从历史沿革、经济史话、家族历史、人物传略、村居建筑、民风民俗、工艺饮食全方位描述了逢简文化。
此外,文化界人士还为逢简水乡设计主题LOGO。Logo以中国传统“龙”文化为载体,方拱为桥型,水波为意态,融合了“逢简水乡”特色。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梁鼎光,也在仪式现场挥毫,为准备落成的公园村展览中心献上一份大礼——书写对联“岁月悠长水乡存古意,园林秀美岭表创新图”,据悉,该幅对联将永远保存于逢简村。
据梁雄辉介绍,在今后的发展中,杏坛镇还将继续将充分用好区政府给予的资金和政策倾斜,利用国家、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政策,争取更多资源投放到逢简项目中,力促城乡协调发展。
■相关链接
杏坛逢简:岭南版“周庄”
逢简是著名的岭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岭南水乡特色秀外慧中,闻名遐迩。村内河涌纵横交错,鱼塘星罗棋布,全村河涌总长度达23.8千米,水资源极为丰富。在公路与空运不发达的时期,这里是重要的商品中转站,被誉为水路文明时代的小广州。
在逢简,村民沿河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02年,曾为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江苏周庄做规划的上海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前来考察,评价很好,认为极具开发价值。2005年,佛山市“十一五”规划把逢简纳入全市重点旅游资源项目,并成为顺德新十景之一。
逢简村始于西汉,历史悠久,是著名的“桑基鱼塘”重要基地之一,清朝末年鼎盛时期人口过万。村内文物古迹遍布,有始建于宋代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远桥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巨济桥,有清康熙皇帝赐建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金鳌桥,同时古庙宇、古祠堂、古屋、古树众多。
改革开放后,区、镇、村十分重视水乡环境和文物的保护工作,多方面筹集资金,重建了有200年历史的胜休阉(现为觉妙静院),修复了距今600余年的刘氏大宗祠、金鳌桥,完成了明远桥的修缮和样板段的改造,全面疏浚了辖区内的主干河涌。
为打造富有鲜明特色的岭南水乡,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镇委、镇政府在2009年12月引入专业规划设计公司——艾尔康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为逢简村的公共空间整治概念规划与重要节点概念设计提供咨询服务,并于2010年6月完成了规划设计成果。目前,杏坛正按照规划设计积极推进逢简旅游区——东部启动区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
■美文欣赏之《走进逢简》
如果,逢简是本千年古书,那,散落乡间的景点,便是可圈可点的佳句。
如果顺德的工业化是个奇迹,那,寂静的逢简,便是一口古井,让人畅饮甘露的同时,顿悟奇迹的源泉。
走进逢简,都市的喧闹悄然褪逝,剩下的,只有虫唧鸟鸣,小河汩汩,蕉叶沙沙。人,恍似不经意拿起一把魔镜,竟将千年间如烟往事一一洞悉。
讲起逢简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因为,出土的梅花鹿骸骨可作证。要说逢简的辉煌,就应从南宋算起。因为,这牵扯到一个人。他,就是李仕修。这位从南雄迁移过来的汉子,在逢简安顿下来后,发现此处河涌纵横,水网交织,一河两岸,来往不便。于是,他斥资建桥。所谓“瓮石桥五,以利行人。”从此,“市集辐辏,贸迁得所。后生五子,以应其数”。看来,为善积德,确能福有攸归。他大概也没想到,便己惠众的几座小桥,竟成为千年后逢简的开发资源和标志之一。
另一位影响深远的人物是梁起。他本是河南汴梁人。宋末元兵铁蹄扬尘,中原板荡,素有良将之风的梁起捋袖奋起,请缨抗敌。于是,朝廷拜他为忠顺大夫岭南招讨使,挥师南下。后大宋国灭,救国无望,他遂隐居逢简,屡征不就,且书一联:掬心未朽,愿效采薇于箕山;洪运中兴,乞许行吟于泽畔。对联文简意深,托志悠远。原来,他是咸淳年间(约1265年)举人,可见其文武双全。
另一支族人刘氏也非等闲之辈。据说,他们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人,逢简刘姓迁居始祖为应莘(1251—1324),宋进士,官至雄州刺吏。传闻祖上还出过一个探花。一些父老也曾看过“探花”一匾,可惜后来不知去向。
不过,刘氏有传可查的名人,倒是明代万历年间的武进士刘琦。他在崇祯年官至云南都指挥使。也算是赫赫有名,威镇一方。
自宋代始,逢简读书之风就浓。据不完全统计,小小一村,便出过进士10多人,举人近30人。有一家子甚至三兄弟都是翰林。更神奇的是,有家人更一气出了8个秀才。
昔日巨济桥旁,有一座皇帝御赐的明代进士牌楼。那是因村人乔升修建皇宫有功,皇帝特赐牌楼,以彰其德。麻石为基,巨木为构,高达五层的牌楼,巍峨挺立,气势逼人,既有光宗耀祖之意,又能激励后人悬梁刺股,励志奋发,村民一直引以为自豪。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只剩下一张模糊的照片,让人感叹连连。
读书人多,私塾自然不少。老人们讲,昔日逢简读书声朗朗不绝,只是后来兵燹天灾,人们流离失所,只剩下残阳疏柳,败垣蛛窗。硕果仅存的“雍和书院”,也是残身半截。不过,灰雕仍精美可观,内容大多是渔樵耕读,挂角囊萤,淡雅清供,喜鹊春梅。
文明的承传,即使在简陋如斯的白屋中也能薪火相递,其渗透力,也叫人叹服。因为,即使那私塾先生在感叹自己“半饥半饱清闲客,无枷无锁自在囚”生涯的当儿,也在将人类文明点滴传递,因此,只要人在,文明之火便难熄,便会创造出更上层楼的辉煌。
逢简小桥众多,共30多座,最出名者,有三。
李仕修本来共筑桥五座,其中三座早已湮灭无踪。现只有“明远”、“巨济”两桥。
坐落在潭头坊的“明远桥”,红石为体,乃明代重修。一桥如珙,倒影若虹。石桥无言,任由芳草蔓生。“明远”二字,笔画历历。偶尔小舟穿桥,人在画中。
明远桥畔至今拴马石仍在。可以想见,当时往来客商,饮马河畔,依树乘凉,小贩叫卖,确是一片繁嚣。不过,如今,只剩下一桥依旧,寂寂诉说昔日繁华。
通体白石的“巨济桥”,就在直街村内。桥上柱头的石狮神情活现。雕花石栏,云海盘龙。桥身石阶平缓且略长,可踏步半,故又称步半桥。最引人注目的,是石栏上刻着“桥西一带,禁卖杂物,阻碍交通,严拿重罚”的石雕字样。村民介绍,字迹自清代就流传下来。现在,他们也恪守古训,自觉摆卖。倚栏四望,小舟,泊古桥。河水,流无声。岁月,如河水。逝者,如斯夫。
在见龙村头,还保存着一座红石古桥:“金鳌桥”。相传,一位在朝廷任翰林院士的逢简人极想走一下只有真龙天子才能踏上的金鳌桥。一天,他与皇子在一起,谎称肚子痛。信以为真的皇子便背着他飞奔跨过金鳌桥。他得遂心愿。皇帝知道后,便知此人心思。不过,此人平时文才出众,人品淳厚,皇帝也没责怪他,于是顺水推舟,在他家乡御赐一桥,也叫金鳌桥。
宋末大批中原士人南迁顺德后,为纪念先祖,同时,也为亲睦九族,序昭穆、别尊卑,无不修建祠堂。
据统计,逢简现存大小祠堂仍有70多家,大多为明代风格。其中,始建于明代,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刘氏宗祠便是佼佼者。
刘氏宗祠左钟楼,右鼓楼,乾坤二门,庄严素朴。推开厚重的大门,但见三进深的祠堂,阔大、宁静、幽深。前低后高的格局,暗喻后来居上。漫步其间,一股几百年积淀下来的古老气息扑面而来。
麻石铺就的天井,几个小孩在嬉玩。两株五十多年的鸡蛋花树,虬枝犹花,散发着悠久的芬芳。
另一座梁和之祠堂,乃梁姓保存较好的祠堂。灰雕精巧,画栋雕梁。若能善加修缮,必能引人如鲫。
此外,风格独特的郭氏宗祠,众多房屋相联而建。青砖瓦房,镬耳大屋,道通门连,如客家围屋,在顺德,并不多见。
漫步宁静、古朴的逢简,总让人幽思难绝。
(编辑: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