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公益老师正在和到场朋友进行互动
顺德城市网消息 (记者王卉林) “我们到底要改变什么?”民间公益经验分享沙龙上,拥有丰富的社会创新经验的安猪老师的提问,让很多关心公益事业发展的人陷入了沉思。随着顺德公益组织数量的迅速增加,明确公益的真正涵义尤为重要。
昨日(12月28日),顺德社会创新中心与盈峰慈善基金会策划的“两岸三地民间公益经验分享沙龙”,吸引了众多关心公益事业发展的人积极参与。沙龙活动现场,两岸三地共5名公益人士分享了台湾公益的模式和方式,同时还与到场的朋友共同探讨了创新公益的本质。
怎样丰富老人生活?要探寻公益背后的意义
“多背一公斤”活动的发起人安猪老师,通过设计内含教学材料、使用指南和活动卡片的“一公斤盒子”,让乡村一线教师具备更大的创新教学空间,让孩子们能更好的互动,让在场的人很惊叹。“我们要改变什么?不是单纯的物资捐赠,也不是提供死板的教育模式,而是给予适当的工具和联系,改变互动关系,让孩子有条件发挥创造力。”
特别是社工服务的朋友对这个创新方式很感兴趣,“有的老人觉得打麻将就是一件挺幸福的事,而为了保证老人生活的丰富性,我们还要把其他活动强加给他们吗?”星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人员率先抛出了实际性问题,“每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兴趣爱好,80岁的老人和85岁的老人的爱好或许有不一样,你要认识到他们的需求。”安猪老师表示,只有深入的了解需求,才能产生创新的公益。
随着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创新公益越来越受追捧。而创新的背后是什么,草根NGO能力建设资深专家罗世鸿提醒公益人要思考公益创新背后的价值观。“创新性的公益项目并不是把你自认为的理念强加进去,甚至改变了事物的本质,沉下去了解才能做出有创意且有意义的公益项目。”
残障人士难过心坎?“融合”才能改变现状
“活动过程中效果挺好的,但活动结束后他们又恢复了自暴自弃的心态。”一位残疾人培训机构的社工说出了他的苦恼,很多残障人士不太愿意面对现实,认为自己自身有残缺需要被特殊照顾,所以不愿意走向社会岗位参与工作。“在他们心中,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被社会抛弃了,或者他们主动选择抛弃社会,而且不是个别现象,整体都有这种心态,是不是应该在培训对象上有所选择呢?”
来自行动亚洲动物保护团队中国区事务总监的张媛媛老师,给出了不错的建议。她表示残障人士有这种心态很正常,所以并不是挑选培训对象的问题。“因为你让他们有了被区别对待的感觉,所以他们才有这种依赖心理,在平日的培训中,你不能让他觉得自己是在做残障培训,而因觉得是正常工作的一个培训”。
张媛媛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理念,“做公益要懂得回归本土价值观,让对方和自己都感受‘我们都一样’”。而其他演讲的公益人也帮这位社工出主意,建议通过一些角色扮演、集体创作等活动改变残障人士的价值观。
活动后半场,来自香港中华三农慈善基金会的秘书长闫迎春老师和来自台湾的“公益达人”林士懿老师,分别介绍了台湾乡土文化及社区建设、生命教育等方面的经验,展示了台湾公益创新的特色。“公益创新是一个活的事业,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分享,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的沙龙活动让顺德的公益人了解到一些好的公益模式和做法,不断的尝试和努力,找到适合顺德的公益项目。”顺德社会创新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沙龙活动会经常举办。
(编辑:梁云)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