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华
顺德城市网消息 2月18日,位于粤北海拔800多米高寒山区的连南大古坳小学新学期开始了。这一天对于全校130多名学生和十多名教师来说,是个非常特别的日子。开学典礼上,校长房志德动情地给所有人念了一封信:“大古坳小学的同学们,你们好!从你们的来信中得知你们的村庄和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同学们学习成绩不断进步,普通话水平不断提高……我为你们感到自豪……希望你们常怀感恩之心,踏踏实实学好本领,将来走出大山,走进幸福,建设家乡,回报社会。”
这是发自广东省委的一封回信,署名:汪洋。
去信是大谷坳的学生们动笔写的,而写这封信的提议者就是该小学的支教老师陈爱华,他来自顺德容桂。
写信,是为了表达感谢
2月17日,元宵节,一家子团聚的日子,但是这一天,陈爱华与家人分别,乘上去往连南的大巴,7个多小时后,他即将达到目的地——大古坳小学。那一刻,他的心情不是伤感,而是兴奋,第二天他就可以看到分别了近一个月的孩子们,还有那封期待已久的回信。
产生去信的想法其实也只是偶然。1月21日,大谷坳小学开始放寒假,教师们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陈爱华说:“汪书记三次来到我们大古坳小学,这是对我们的特别关爱,所以才有社会各界人士的为学校献爱心,现在学校的变化这么大,让我们的学生向汪书记汇报一下啊。”于是,他建议,可以提议学生写一封信给汪书记,表达两个意思,一是感谢,二是汇报学校的变化。这个提议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同意,第二天一说出这个意思,孩子们都踊跃地动笔了,从收到的信中,陈爱华从中挑了两封进行了整理。
1月27日汪洋书记又一次来到连南,大古坳村党支部书记邓国辉把学生的信转交给了他,汪书记拿过信说:“请转达我对孩子的新年祝福!希望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走出大山,走向幸福!”
“回信我读了好多遍,都可以背出来了。”陈爱华在QQ里与本网记者分享心情。其实,开学当天,陈爱华就又建议根据汪洋书记的回信将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为:“学好本领,走出大山,走近幸福!”
支教,只是为了回报
说起当初选择到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支教,陈爱华的回答非常简单:“我只是觉得社会给了我很多,我找个机会来回报而已。”
陈爱华是容山小学的教导主任,去年开学初容桂将动员到连南大古坳支教的通知公布了出来,在公告里详细说明了当地的艰难情况。陈爱华主动报了名,同是教师的妻子当了第一个支持者。
出发之前,顺德区教育局局长曹洪彬、常务副局长陈锡钊等领导,和慈善人士何杰常进行了专门的送别,还交给了他两个任务:一是将大古坳小学的教学质量提上去,二是培训好学校教师。
10月12日,早上6点多从顺德出发,下午一点多才到达大古坳小学。 “山路九八弯,转到头晕上下山。”陈爱华这样形容即将在这里艰苦奋斗一年的地方。
而在三个月后,陈爱华在这两句话后面加了三句:“山风呼啸刺骨寒!苍天意愿恐难测,吾心诚为瑶山人。”
用心,希望能改变
陈爱华到大古坳小学支教时,其实大古坳小学的面貌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在此之前,像何杰常那样的慈善人士已经投入了很多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
像孩子们给汪洋信中介绍的那样:“我们学校变化可大啦———新建了“图明教学楼”、水磨石篮球场,建起了大理石柱、琉璃瓦顶的新校门,还有图书室、电脑室,崭新的课桌椅,干净整洁的饭堂,整个学校变得好漂亮。琉璃瓦的校门口,新的校舍,有图书室,有电脑室,有自己的食堂带有冰柜等设施的……”孩子们的上学环境确实有了大大的改观。
可是,教学秩序、规范、质量的混乱让陈爱华吃了一惊。“你很难分得清楚一节课到底完了没有,有些老师30分钟就走了,有些老师甚至不够这个时间,根本没有规范。”课堂的质量就更不用说了。事实上,存在一个客观的情况,大古坳是连南出了名的穷地方,没有老师愿意来,教师的素质一直没有保证,加上没有相应的指导,老师们也没什么动力去改进教学。
陈爱华的第一步就是从教师下手。“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陈爱华从细节开始示范。每周升旗一定准时到,每周轮到值日时肯定不休息,时刻看着孩子们,每次评完老师们的课必定会自己再上一堂示范课,带头早读推广普通话,每周安排针对教师素质提升的专题讲座,将学生中午闹腾的时间安排成阅读时间,建立文明礼仪规范,坚持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一开始,有些老师不屑一顾。”陈爱华坦言。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之后,老师们为他的实际行动所感动,也看到了学校的秩序、课堂的效果慢慢地出来,便纷纷加入了这个行列,现在整个教师、学生面貌都明显改观,“慢慢地有了学校的感觉。”大古坳小学也成为了连南第一所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的山村小学。而陈爱华和教师们不但成了好同事,也成了好朋友。“每个周末这些老师都会回家,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他们就让我每周去一个家里,呵呵。”
■那最深刻的
难忘那《冬天的故事》
最让老师和学生们记忆深刻的是,那个由两位大古坳小学学生演绎的《冬天的故事》的小诗朗诵。这个朗诵曾经感动了汪洋,也感动了顺德人。
今年1月27日汪洋又一次来到连南,参观移民新村时就去了从大古坳移民进城的唐马七四尔家,他的孩子唐家辉是大古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唐家辉向汪洋朗诵了这首《冬天的故事》,得到汪洋的赞扬,而汪洋第一次到大古坳时首先提出的就是:“学好普通话是走出大山的第一步。”
顺德教育系统2011新年晚会上,这个朗诵节目在顺德的舞台上展示,这些深山里走出来的孩子用老师们教会的普通话为顺德的师生们献上诗歌,用瑶家特有的歌舞送上新年祝福,“二零零七年,那是一个温暖的冬天,敬爱的汪洋书记,在粤北的大古坳留下寄语:学好普通话是走出大山的第一步!我们瑶家孩子,一定要学好普通话,一定要走出大山!”那清脆而坚定的声音感动了在座的所有人。
这首诗歌朗诵的排练就是陈爱华完成的。排练时间只有十多天,利用每天午饭后的时间。排练是在教师办公室里进行的,一个动作一个动作,一个语调一个语调,一个表情一个表情地纠正、示范,重复一次又一次,那么投入,那么细致,老师们都惊讶了!
■心灵对话
顺德城市网:能描述下平时的生活条件吗?
陈爱华:呵呵,蛮艰苦的,特别是从顺德过去反差特别大。住在学校宿舍里,都是山围绕着,今年元旦刚过,寒潮不断袭来,海拔800多米高寒山,凝冻天气持续了半个月。地面结冰,房檐的冰条有近一米长,盖三床被子下面还要烤火。
平时吃的话,有了食堂好一些,但是也是蔬菜可以自己种,肉的话就三天才下去县城去买,太远了。周末自己一个人就只能吃青菜了,不过现在同事们都会邀请我到他们家去噌饭,每家轮流着来,还是挺好的。
顺德城市网:与顺德比起来,环境那么艰苦,难道没有过退缩的念头吗?
陈爱华:没有心思去想这个。因为你会一味想着这个学校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你去做,需要去带着他们走,所以生活上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特别是你看到每一个人都在进步时,那种成就感不是其他东西可以代替的。现在孩子们跟我很亲热,老师的关系也处得好,我觉得很满足。
顺德城市网:那家里人不会有意见吗?
陈爱华:我爱人也是老师,孩子在一中读书。当初他们都很支持我,认为我是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平时电话沟通的多,所以影响也不是很大。但是,也会有些愧疚,因为照顾小孩的任务就全部落在了爱人的身上,辛苦她了!
顺德城市网:支教一年,现在过了三个月时间,也做了一些事情,接下来的九个月呢?有什么想法?
陈爱华:要做的事情还很多,现在只是一个开头,建了一个比较浅薄的基础而已。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培训都是大工程来的,今年会用更多样的方式来增强,比如说除了自己讲之外,也可以用看碟,看视频的方式结合。另外很多规范性的制度要慢慢建立起来,毕竟我支教只有一年时间,所以希望能在这一年里尽可能多地实现一些事情,尽自己的力量吧!
□海梅 (编辑:谢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