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氏宗祠是扶闾村的标志建筑,见证着廖氏家族的发展历程。
新时代祠堂有新任务,如今廖氏宗祠已经成为孩子最常去的地方。
祠堂还是扶闾村老人安享晚年的重要去处。
顺德城市网消息 (记者梁雯雯 见习记者苏炜琪) 午后的扶闾村,被阳光烤得直冒热气,为了躲避热浪,村民暂时窝在家里,这让村中的廖氏宗祠暂时地恢复了安静。每年暑假,正是廖氏宗祠最热闹的时候,因为,这个有着400年历史的祠堂,同时也是扶闾村的老人康乐中心和图书馆。
谈到廖氏宗祠,必须先了解顺德祠堂的发展历程。顺德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清代中后期,大小宗祠遍布顺德城乡,为数逾万,故此,民间用“顺德祠堂南海庙”来形容顺德祠堂的发展。“顺德祠堂彰显的是一种敬祖的理念以及张扬家族声威的体现。”《顺德祠堂文化初探》作者、原顺德区博物馆馆长凌建就曾谈到,祠堂对内达到收族目的,对外则起到谋求社会信誉的作用。据了解,一些大姓宗族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为宗族建造宏伟壮观、豪华精致祠堂是宣传宗族发展最常见的方式。
■访古
400年沧桑,见证廖氏家族发展历程
廖氏宗祠也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建造的。据资料记载,廖氏宗祠大概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有近400年历史。大约100多年前,廖氏人廖森中举后,出资将它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2004年,扶闾的廖氏子孙筹资对祠堂再次进行修建。
该祠堂属于典型的清代初期建筑风格,座东向西,面阔七间,以中轴线量度计算,纵深60多米,占地面职约2000多平方米。廖氏宗祠是勒流目前最大的祠堂,也是顺德目前最大的祠堂之一,更是扶闾最为壮观的标志性建筑。
廖氏宗祠不仅是扶闾村标志性的建筑物,更是扶闾村廖姓家族兴旺发展的见证。廖氏是扶闾村最大的姓氏,据村里的老人介绍,扶闾村有10个生产队,其中有7个生产队的村民都是廖氏的子孙后代,目前,廖氏已经有了29世子孙,祠堂是联系廖氏后代宗亲的重要纽带。
不过,这个联系着廖氏子孙的祠堂,也因为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不少波折。解放前,廖氏宗祠一直是宗族重地。解放后,廖氏宗祠的身份开始发生改变,村里把它改成了扶闾小学和公社食堂,尔后,廖氏宗祠一直以扶闾小学的身份被保存下来。直到1998年,扶闾村修建了新的扶闾小学,学生才迁出祠堂。随后,村委又把廖氏宗祠开辟为村里的老人康乐中心,至今扶闾村的老人康乐中心仍然设在廖氏宗祠。
■寻今
廖氏子孙筹资重修,旧祠堂换上新妆
虽然廖氏宗祠得以保存下来,但廖氏宗祠仍然是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损坏。据廖氏宗祠管理负责人廖厚德介绍,但由于长久失修,祠堂的墙身以及一些梁柱已经被磨蚀,而祠堂里供奉的祖先牌位也早已不存在。廖厚德与村中几位同龄的廖氏兄弟看着破损的廖氏宗祠,觉得十分可惜,于是商量对廖氏宗祠进行重修。
然而,重修并不是嘴上说说,重修的资金从何处来?这是最现实的问题。对此,祠堂的几位理事向村里发起倡议,倡议廖氏子孙捐资重修廖氏宗祠。历经波折,理事会筹到了80万资金,并于2004年为廖氏宗祠开展了“补妆”工程。整个工程经历4年,2008年,全新的廖氏宗祠举行开光仪式,接受广大廖氏子孙的拜祭。
重修后的廖氏宗祠较以往更多了一份高贵华丽之气。祠堂前座正门梁架之间有贴金木刻,雕着双龙及众多人物图案,两檐边墙头有砖雕,前座中央壁有泼墨图,两边有人物、花、草等组画。
■发展
焕发活力,祠堂为孩子暑期加护
虽然,祠堂经过了重修,基本保存了原貌,但廖氏宗祠的传统功能却大大减弱。如今的廖氏村民除了清明以及冬至前会在祠堂进行拜祭外,其他祭祀活动几乎没有,祠堂更多用于村里老人以及孩子休闲之地。
2009年起,扶闾村委经过考虑,利用廖氏宗祠的空间,开辟出了一间图书室以及一间书法室,孩子们可以直接到图书馆借阅。廖结文是扶闾图书室筹建负责人之一,她告诉记者,早前筹建图书室是希望给村里孩子一个读书的去处,后来,随后图书室的发展,甚至还得到了顺德区图书馆的支持,不断加大了藏书量,如今,村里的孩子基本可以不出村门就借阅书籍。
而在祠堂开展的暑期书法培训班也备受孩子欢迎。廖结文介绍,自2009年起,每年的暑期扶闾村都会组织书法培训班,请村里的老书法爱好者给孩子们上课。
今年,参加培训班的学生就达到了50人,培训班除了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的地方,还帮家长减少了不少负担。“平时我们家长要忙着上班没时间照看孩子,村里开设了书法班,我把孩子送去,基本上就不用担忧孩子的安全问题。”一位家长告诉记者,祠堂虽然不再像以前那样辉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祠堂的功能也开始与时俱进,融入新的元素,继续发挥余热。
(编辑:尹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