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36年了,《1972至1977年招生工作总结》带我们找回顺德高考尘封的记忆
顺德城市网消息 (记者万家长、梁雯雯) 2013年高考刚刚结束,这段经历已经成为学生们的重要记忆。这样的记忆相对于陈绮玉来讲更要深刻,因为她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顺德高考生。
1977年,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再次恢复,这一消息让整个中国沸腾。当年的顺德也同样弥漫这样的兴奋之情,报考人数达6457人!那是一段顺德人未曾揭开的高考记忆。
回忆录:6457人报考
当年10月21号公布恢复高考消息的同时,也说明了即将到来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举行。最后,高考的时间被确定为12月11日和12日,工人、农民、教师、学生等人纷纷报名参加考试。
顺德城市网记者从顺德档案馆找到一份由当时的顺德县招生办公室所拟写的《1972至1977年招生工作总结》(以下简称《总结》)。《总结》是在1977年12月20日写的,对当时恢复高考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对于高考的恢复,大家所表现出来的期待都不言而喻的,在总结里头描述过他们的兴奋之情:高考改革后,教育工作者说看到了希望,增加了信心,越干越有劲了,改革调动了广大知识青年的报考积极性。
对于当年的高考数据,《总结》也进行了记载:顺德县全县报考总人数为6457人,其中男性4551人,女生1906人,但获取高考准证的有5900多人。考虑到当时的交通和住宿条件,顺德县对考场进行了统一规划,在全县设置了8个考场,分别是:大良镇考场、北滘考场、沙滘考场、龙江考场、勒流考场、杏坛考场、均安考场、容奇考场。
事实上,高考报名只是当年顺德高考的一个开始,真正的考验接踵而来。由于高考工作已经中断十年之久,突然之间恢复高考,很多人都缺乏经验。《总结》对当时的情况也进行了记载:当时的考试时间紧,大家又都是新手,又没有经验,开展高考工作遇到了不少困难。
当年事:一场冬天里的高考
经历过当年高考的考生回想起当年的高考,总结当年的高考有考生备考时间短、考场设备简陋、考生年龄分布不一样、录取率低等特点,最大的特点是独一无二的冬季高考。
1977年高考人物档案
姓名:陈绮玉
出生年份:1958年
高中毕业时间:1974年
高考区域:沙滘(乐从)
现职:深圳刑警
姓名:何钟
出生年份:1947年
高中毕业时间:1966年
高考区域:杏坛
现职:退休在家(曾任顺德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姓名:欧阳世昌
出生年份:1956年
高中毕业时间:1974年
高考区域:均安
现职:顺德区教育局审批服务科科长
报名
赶上了高考年龄的末班车
和如今学校帮助学生报考的情况不同,1977年的高考,大家获得的高考消息大都来源于露天的广播和农民公社的宣传栏,是否报名都是自己决定,也是单独去报名的。
杏坛考生何钟,当时差点连报名都通过不了,原因就是当地报名的年龄限制为30岁。原来,何钟是1966年高中毕业的,刚好那年发生文化大革命,高考就中断了。何钟也就只能在家务农,养蚕、种甘蔗、种桑,期间结婚并生有一儿一女。到了恢复高考那年,1947年出生的他刚好30岁,刚开始还以为不能报名了,到了现场才知道原来是30周岁,何钟这才侥幸报上名,也成为了当时当地年龄最大的考生。
“你报名了没有!”回忆起当年的高考,均安的欧阳世昌觉得这句话就像现在的“你吃饭了吗?”这么平常。不过,与何钟的果断不一样,均安的欧阳世昌直到距离报名结束还有3天才提交了报名表。欧阳世昌说,1974年高中毕业的自己,当时已经是仓门村的团支部副书记、生产队队长了,面对恢复高考的消息,觉得太突然了,也不太相信这个消息。并且,荒废了3年多,怎么考怎么复习等他也还没有思绪。所以,欧阳世昌在距离报名结束前3天,才递交了自己的报名表,“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这个队伍中,自己感觉动力更足了。”
准备
白天当老师,晚上和周末当学生
模拟试卷、高考策略、重点难点解析……这些如今很平常的高考准备资料,在当年几乎没有,甚至连教材都不一定有。何钟说,当年的高考大纲要求大都是1964年至1966年那段时间的教材。文革期间,高中的教材变得更简易了,因此很多人没有这个版本的教材,一时间,这批教材非常吃香,“当时在广州的新华书店很多人排着长队购买这批教材。”
当然,公社或一些组织举行的培训班会通过油印方式为学员复印教材。沙滘的陈绮玉说,自己在1974年毕业后在家当过农民,1976年年初开始就在当时的平步村当了一个民办教师。报名参加高考后,她时不时地参加了村里举行的补习班,白天在学校教书,晚上却做学生,补习高中的知识。
不过,补习对于欧阳世昌和何钟来说,就显得多余了,因为,平时他们都会抽时间看看书,对高中的部分知识也没有落下,欧阳世昌称自己也只是报名后在家稍微复习了一下,何钟则更夸张,仅在高考前一天大致浏览了一下书本里的基本内容。
考前
步行1个小时赶到考场
1977年的高考,考生都有着各自的社会角色,较少统一住宿,大都从四方赶到考场。当时,高考并不像如今这般交通发达,当年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为主。《总结》中对这个事也有记载:有些考场专门设置了单车停保站,供考生停放单车,并请来专门的人员看管自行车,好让考生安心考试。
当时,陈绮玉和欧阳世昌便是骑着自行车前往考场的,考完后赶回家里吃饭。不过,何钟却因为经济条件没有自行车,从家里到考场的7公里路程是走路的,考试当天早上行走1个多小时赶到考场,下午再走回家里休息一晚。
中午,何钟则在学校附近吃午饭。不过,《总结》也提出,当时也有学校为考生“开饭”,其中北滘、龙江、沙滘三个考场就为学生开膳,部分考场则与当地饭店联系,为学生提供经济快餐。
其他设施方面,欧阳世昌称当时由于考生较多,村里的礼堂被用作考场。《总结》里还谈到,当年为防止大风吹走考生们的准考证,老师们还想到了用图钉把准考证钉着。
考中
开卷考,聪明反被聪明误
语文、数学、综合(文科是历史和地理,理科是物理和化学)、政治,两天的4场考试,均为开卷考试。虽然是开卷,但很多当年考试的人都知道,2个小时的考试时间里,如果对部分知识没有印象了,翻书也不会有很大的作用,反而会耽误时间。
不过,陈绮玉却在政治考试中感觉被自己坑了,自己赶时间竟然把书落在了家里,所以就连“形而上学”这样的名词解释也不会写,很显然,她最终的政治成绩就差了许多。
想起当时的考试,欧阳世昌也觉得一件事比较好笑。在12月12日上午考文科综合时,做完试卷后,欧阳世昌再检查一遍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了,在考场里待不住就提前交卷了。不过,成绩出来之后他才发现,自己认为最有把握的这门课程,分数却是四个科目中最低的,“当时郁闷了半天!”欧阳世昌直言,还好其他科目成绩较好,最终考上了当时的华南师范学院(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
考后
无交流,那熟悉的陌生人
4场考试下来,陈绮玉坦言没有与同桌说过一句话。陈绮玉回忆说,这个同桌应该是同村人,因为此前在其他场合见过。不过,当时一门心思考试,考完了就直接到附近的亲戚家吃饭,也就没有主动去交谈了。
说到交流,当时已身为人父的何钟则称自己当时比较随意。考试前几个同龄人一起在考场外抽烟,按何钟的话说,当时自己已经是社会青年了,很多行为看起来比较正常了。考试后,也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侃大山”。
入学
自己上大学,女儿上小学
高考后不久,国家就公布了高校的入取名单,欧阳世昌和何钟被华南师范学院入取,而陈绮玉则落选了。何钟回忆说,当时自己作为年龄较大的成员,自己在大学读一年级的时候,自己的女儿刚好在小学读一年级,也体现了当时高考年龄结构的差异化。大学毕业后,回到顺德当老师,分别在当时的顺德师范(目前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和顺德教师进修学校执教,任进修学校校长后一直到退休。
落选后的陈绮玉则在1978年参加了中专考试,并顺利考入了公安系统,目前已在深圳当刑警。欧阳世昌考完后,则依旧做着生产队长的工作,直到入学后才将这些事情转给其他人。在顺德教师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后来到广州做古文献研究员,最终回到顺德,在当时的外事侨务局工作,大部制改革后便被安排到顺德区教育局工作。
高考关键词
迟到
高考迟到的事情,其实在第一届高考也发生过。《总结》中讲述,考试的第一天,容奇有16个考生因雾大过不了江而迟到。高考工作结束后,顺德还对这一事情进行了反思:因为欠缺经验,没有考虑到天气的问题对高考产生的影响。
感动
《总结》显示,在考场中,也涌现出不少感人的故事。其中,在当时的勒流考场,有一位姓何的老师,在监考当日,胃病复发,大家都劝他回家休息,但却被他婉言谢绝,他坚持到考试结束。
而沙滘考场的一位姓张的医生也同样为当时的顺德高考留下了故事。他的家人病了,有人来通知他回去,但他没有放下考生,而是坚持到考生考完试再回去。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